十九 一声叹息闯关东(1 / 2)

 一声叹息闯关东

在中国近代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三大移民活动中,规模最大、人口最多、最悲壮的要数闯关东了。

关东是指东北三省和ng东部地区,因这一区域位于长城山海关以东,故称关东。历史上,这一地区是女真(满)民族的发祥地。1644年清军攻占bj后,八旗官兵及其家属上百万人“罄国入关”,“尽族西迁”,编入汉军八旗的汉人和大批奴婢也随之入关。关东本来就人少,这一下就更少了,成了“沃野千里,有土无人,惟几处荒城废堡,败瓦颓垣点缀于茫茫荒野中”的荒芜状态,一片荒凉。

为了不使那辽阔的疆域闲置,清廷于顺治十年(1653)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宣布开放辽东,奖励官、民招揽、应招。条例中还规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招民开垦至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六十名以上,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总;五十名以上,文授县丞主薄,武授百总;招民数多者,每百名加一级。所招民每名口给月粮一斗,每地一垧给种六升,每百名给牛二十只并免交三年钱粮”等。这些政策确实是够优惠的,谁要能给这里招来人口,就可以作官为宦。但是,因为满清在入关前对东北地区的汉民进行过野蛮的屠杀,300余万人几乎被杀尽,个别躲过了浩劫的汉人也被剃发易服,充作满人的奴隶。所以,当时人们对关东的印象是“民人畏出关如虎”;另外,“极边寒苦”的东北是满清流放犯人的地方,尽管移民政策规定的很优惠,愿意移民关外的人还是不多。当然,那时候出关的人还不叫“闯关东”。

十五年后的康熙七年(1668),正当人们发现了东北黑土地的肥沃、人参的昂贵,准备大举移民时,清政府却宣布关闭山海关的大门,顺治朝的移民《条例》被作废了。

关于为什么要封禁关外,清廷列出了许多理由,如关东为人参产地,流民入山偷采者成千累万,屡禁不止,不得已而封关;东北设有供皇室狩猎所用的围场,“游民借开荒之名,偷越禁地,私猎藏牲”,故禁;“关外民人聚积日多,物价较前昂贵,于旗人生计未免有碍。”清廷深恐移民太多抢了旗民的饭碗,等等。现在有研究者认为,清廷封关的真正原因是为了保守满族固有的传统文化,依据是皇帝的一则“上谕”:“我满洲人等,因居汉地,不得已日与本习相远,惟赖乌喇、宁古塔等处兵丁不改易满洲本习耳。今若崇尚文艺,则子弟之稍颖悟者俱专于读书,不留心于武备矣。……将朕所降谕旨……晓谕乌喇、宁古塔等处人等知悉,并行知hlj将军,共相勉励,但务守满洲本习,不可稍有疑贰。”在清廷看来,满族的尚武之风不能丢,满族的风俗习惯不能杂糅,要想不使满人被中原文化同化,只好把“自我”封闭起来。我想,这也不是满清政府要闭关的真正原因。当时,大部分满人都已迁入内地作起了贵族,单凭乌喇、宁古塔的少量驻军能将民族文化保留下来吗?即使是向东北移民,那些移民与军队也少有接触,很难影响到军人对传统观念的改变,以此作为闭关的理由显然不够充分。

真正闭关的原因恐怕并不是以上这些。满清入关以后,推行了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又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文字狱”等一系列暴行,使日益尖锐,“反清复明”的喊声不绝于耳,满清统治者对能否驾驭了中华广阔的领土产生了怀疑,此时他们必须给自己留出后路。之前的蒙古在退出大都后又回到了草原,对满清来说草原也不是他们的故乡,他们惟一可退的地方只有他们的“龙兴之地”——关外了。如果关外被移民占据了,他们就再没有地方可退了,恐怕这才是满清政府闭关的真正原因。

为了彻底达到闭关的目的,清廷下令沿着明代辽东边墙旧址筑了一道宽、高均为一米总长度为1300余公里的土堤,士堤的外侧挖一道口宽8尺,底宽5尺,深8尺的壕沟,壕沟与土堤并行,土堤上每隔5尺插一根4寸粗6尺高的柳条,又用绳子将柳条连结成篱笆状,称之为“插柳结绳”,这便是被人们称之为“柳条边”的一条戒备森严的封禁界限,严禁汉人越过这条隔离墙。

“柳条边”是清长城的一部分,与其他朝代修筑长城的目的完全不同。其他朝代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御外,而清长城则是为了防内。

民众大多有一种忤逆的想法,政府提倡让做的事往往要迟疑观望一段日子,政府封禁了,却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由于人们向往着关东肥沃的土地,加上关内天灾不断,贫苦农民无路可走,一些胆大的人便冒着生命危险“闯”过了那条封锁线,于是,一个新名词渐渐被人们熟悉起来,这个新名词便是——“闯关东”。

不“闯”就过不了封锁线,“闯”过去也许就是生路。一个“闯”字,道出了移民的胆量和求生的欲望,听起来便让人感到洒脱和豪迈。

当时也有不少人为了避开那道要命的封锁线,选择了乘船渡海“闯关东”,由于海风的变化,有人漂流到了朝鲜、rb等地,至于翻船葬身海底的人就更多了。在胶东一带,人们把坐船“闯关东”叫“sh北”;而在大连,人们称通过海路“闯关东”的人叫“hn丢”。我不懂大连方言,搞不明白这个“丢”字是否含“丢弃”的意思。

据资料显示,嘉庆25年(1820),关外的人口是250万,其中满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25万左右,而此时距满清入关已有167年,这250万人口中,既有入关前的老居民,也有鼓励移民期间的新移民和闭关后152年间“闯关东”进入的人口,可见当时“闯关东”的人不是很多,东北仍处于“人烟稀少土地荒漠”状态。而hlj以北的人口就更少了,几十万平方公里之内,只有江东64屯3万多人。

正当满清政府为他们取得的封禁成果沾沾自喜的时候,没曾想被沙俄抄了后路。沙俄在大量向远东地区移民的同时,强迫满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1858)、《中俄bj条约》(1860),割占了中国hlj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同时,朝鲜流民也大量涌入jl延边地区。这下,清廷急了,召集满朝文武帮助想办法。hlj将军特普钦上了一道奏折请求“开关”,理由是一可充实边陲以御俄人,二可安插流民以杜私垦,三招垦征租可裕俸饷。清廷一想,咱那“龙兴之地”本来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与其让外国人侵占,还不如让咱自己的国民到那里去生存。于是,封禁了200多年的关门再次被打开了,想去关外谋发展的贫苦农民再也不用冒死“闯”了,而是大摇大摆地跨过了那道“柳条边”。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东北人口已达1600多万,这些移民中主要以sd人为多,其次是hbhnsx人,ahsxzjfj等省也有少量移民。那时应该叫“走关东”了,但“闯关东”一词已被人们使用了好多年,约定俗成,人们习惯上仍称“闯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