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个人修养(2)
按论语的整体理论而言话,问心无愧的人并善于问心于愧、有愧补过则属于正常的人。正常的人则应该注重修德。
恶念是罪行的根,所以有修慝(的攻恶)。
冲动是罪行的因,所以有孔子在此的辩惑。
杂草不锄而施肥,野草疯长而可能吞噬庄稼;修慝的攻恶功课不做或不达问心无愧,则善恶在内心共存,形成人格病态。便可能泰然自若地人前慈善捐款行善,人后中饱私囊行恶。
包括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内的人们可能认为通过行善积德就可以使不善绝迹,这可能是幼稚的想法,甚至是妄想。
有意思的是,神学宗教,应该是讲信徒来到神的面前忏悔、悔罪而将藏匿于内心的罪恶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以表明自己的虔诚,实际是向神的代表神甫倾诉。然后由神甫代表神教诲。但后来不知怎么搞的,有历史书上说这是问心无愧,很别扭。他并没有问心,哪里有问心无愧呢?他是通过外在的因素而使个人自己无愧的!问神无愧还差不多。而在论语里明明白白地有修慝的“攻恶”,就是通过自我内省斗恶而自主达到问心无愧,却被忽视。
神学宗教,道德修养有他主;儒学论语,道德修养强调自主。这是两者最大最本质的不同之处。他主的不善基因在于可能走向崇拜而迷信。你看运动会期间的个人崇拜,现在的歌唱会的过分的追星捧星,人进入一种迷惑的状态。迷惑在本质上属于无知。心智被封闭,知识遭遗弃。
迷惑是他定义执着、固化而失去自主判断、变化的能力的状态。
疑惑是认知能力不足或信不足而拿不定主意而迟迟不能决定的状态。
上面对于迷惑与疑惑概念的分析目的在于两者的形成与知识与认识能力相关。而孔子对两人所说的“惑”表面虽然不同,但在本质上都主要属于人的情感,或侧重于情感。情惑是经常存在的,孔子对两人所言很实在。对认识能力较强的子张,任何人都有缺点和优点,那么引起爱恨的情感也可以认为是自然的事情。但爱起来想他生,恨起来想他死,这就陷入深度的情惑之中,这是危险的!情感冲突而造成的冲动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可能是爱覆盖恨,可能是恨杀了爱。
对认识能力较小的樊迟,一个人行走社会,遇到不公平公正的待遇而愤怒,可以认为是自然的反应,但愤怒可能淹没了对父母、妻子和子女的爱与责任而陷入深度的情惑之中。如不注意及时从情惑中走出来,就会冲动而走险,自己遭到杀身之祸不说,更严重的是连累了家人,使他们失去了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