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新体系(2 / 2)

至于科学院,与士人的科举毫无关系,而是一个新技术的研发部门,由那些一技之长的工匠组成。科学院暂时设在高氏工坊之中。科学院将是高旭重视匠人阶层、开发新技术的标志xìng部院。

在三司之中,宪政、行政二司的司理长分别由顾炎武、沈廷扬担任,但律政司的司理长,高旭一直找不到适合的人选。在高旭的构想中,律政司是是dú lì司法组织,掌起诉、判决、惩处、狱政等职,负责律政司的人必须是一个一心为公,而且六亲不认的家伙。

但是高旭见到阎尔梅之后,直觉这个“死将为厉鬼,生且做顽民”的老顽固,似乎是律政司司理长的好人选。

如果以冷酷的xìng情,以及满脸麻坑的凶恶来说,阎应元被称之为“阎罗王”的话,那么长着一张惨白、毫无血sè的僵尸脸,当初为了反清而杀妾、焚家、毁去祖坟的阎尔梅,其xìng情之孤厉,当得上是视私情为无物的“白无常”。

俩人皆是姓阎,xìng情都倾向凶狠,但阎应元却是对于自己唯一的儿女阎小玉视若珍宝,触之犹如逆鳞,但是阎尔梅则是为了大义,为求无所牵挂,不惜手刃至亲,让人悚然。

对于高旭悍然的焚诏行动,忠于大明的阎尔梅心中自有一股愤懑之气。但他初入同盟会,资历尚浅,就算是反对,效果也是微不足道。他一边心怀对大明王朝的留恋,一边也明白这些朱明宗室正如顾炎武所言,人人皆是扶不上墙的烂泥,要想反清,就必须凭借着同盟会这个新兴团体。

但是,像阎尔梅这样的明眼人都知道,高旭的焚诏立宪,已完全抛弃了大明旗帜。他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恢复的中华不再是朱氏大明,而是他的高氏中华。易朱而立之心,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高旭知道,暂时来说,这个阎尔梅心中有大明正统的执念,他虽然加入会社,只是为了抗清大势,并不是真正的同道中人。

但是,高旭也有足够的自信,这个同盟会是个大染缸,只要阎尔梅跳了进来,总有一rì会蜕变为自己的支持者,成为律政司的首任司理长。

大年初三的参政会一直开到深夜才结束。

在会议上,高旭抛出了一揽子改革计划,比如三司分立,改军政司为督帅府,新立都察院和科学院,建立上海行政特区,筹建复旦公学和黄浦军校,这些计划的推行没有受到太大的阻力,只是有些部门的负责人选,还需要进一步的选拔。高旭把架子先搭起来,但完善计划还需来rì方长。

自大年初四开始,同盟会的各司部就进入了紧张的工作之中。作为一个新生团体,那种自上而下的工作热情完全不是晚明官场上那般拖拖拉拉,每一项指令从崇明总部发出,具体落实到光复区,这个流程可谓是朝令夕达,畅通无阻。

作为同盟会的大佬之一,顾炎武的干劲最为凶猛,他早在年底就已经筹备好的各个宣政队,就开始秘密向江西、湖广、山东、河南、山西这个满清控制区挺进,暗中联络抗清志士,发展地下会员。为了推广同盟会运动,顾炎武不遗余力,每个宣政队都携带了大量的《中华报》新年期刊以及宣传同盟宪章的传单,以江南为起点,向全国各地散发。

阎应元的身份从原先的军政司司理长,变成督帅府的总参谋长,但他仍然是同盟军领导层中除高旭之外的第二人。对于同盟军今年的军事行动,将由阎应元全面支持。

自正月初四开始,阎应元的参谋部就开始调兵遣将,集结兵力。铁一镇中项真达、罗子牛、侯世荫、汤志远这些新生代将领,以及出身绍兴师爷的狗头军师鲁无巧,出身郑氏的将领洪旭,举义反正的李元胤,除了忠义镇号称“蟑螂”和“螃蟹”的俩个攻守名将——何常和季从孝领部驻扎在常州城,监控驻扎在丹阳的清兵动向之外,几乎同盟军的主要将领都来到崇明。

一时间,崇明将星云集,江南战云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