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新体系(1 / 2)

 () 苏州、松江、常州三府府是行政司的直属光复区,也是同盟会除了崇明岛之外的最核心区域。这三个府县在反抗剃发令运动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屠城。满清残酷的杀戮虽然使得江南繁华地带毁于一旦,但同盟会的新政在废墟上从零开始,也算是一种机遇,可谓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大部分垄断田地的官绅死的死,逃的逃,大批无主的田地荒芜,这些田地都充公会库,号称为同盟田。

这些同盟田除了按军功发放给烈属之外,还招募大批的难民租种,凭着华商会海外贸易的巨额利润支持,这些同盟田享受免税三年的农税。自大明开国以来,苏松两府的税赋最重,同盟会新政的免税三年,对收拾江南民心的效果是无法估量的。这些同盟田的自耕农将成为同盟会最坚定的支持者。

作为行政司的司理长,沈廷扬的实务能力值得称道,正是因为有了他的经营,处于敌后根据地的苏松两府在短短的一年间,社会生产就得到了巨大的恢复。但是他毕竟出身旧式官绅,身上带着诸多晚明官场上的烙印,对于高旭颇为激进的新政措施,特别是重商主义的奉行,大力提高军人、匠人的社会地位,颠覆xìng的新学推广,相较起大明朝历来的重农抑商,以文制武,视匠人为贱籍,八股取士的传统来说,可谓南辕北辙。对于这些新措施,沈廷扬是保留意见的,但幸好他的xìng子并不迂腐,被高旭拉上了同盟会这条贼船,开弓没有回头路,只有硬着头皮执行着高旭的政治理念。

以高旭看来,沈廷扬的xìng子虽然少了一分顾炎武志在进取的锐气,但多了几分沉稳,但在这个新旧交替、变革激烈的时代里,也需要像沈廷扬这样一个有实务能力的人来主持政务,厚实平稳地搭建同盟会的政治基础。

让高旭欣慰的是,沈氏后继有人,沈从文做了一年的上海县县理事长,表现出了极强的治政能力。

沈从文颇有其父沈廷扬的沉稳与实务jīng神,作为新生代,他是高旭政治理念的坚持追随者,而不像其父在很多的新政措施上保留意见。他年纪轻轻,年仅十八岁,内敛的xìng格下保持着旺盛的进取心,对于新政的推行没有一丝一毫瞻前顾后的忧虑。

在参政会上,高旭正式把上海作为新政试验的行政特区,废府改市,把原来的松江府改制为上海市,把原来设在松江的府郡移到上海县城,任命沈从文作为上海市的第一任市长。原松江府府理陈子龙改任为苏州府府理,原苏州府府理事长沈廷扬再回归崇明总部,坐镇行政司,统筹同盟会的政务全局。

毕竟暂时来说,同盟会不过是一个民间组织,为了与大明朝的知府、知县这些官方称谓区别开来,高旭以府理事、县理事代替,而在上海这个新政特区中,高旭正式启用市、县、镇三级行政单位,各级行政首长分别以后世的市长、县长、镇长称谓。在高旭的计划中,上海特区将是以后光复区的行政模板。

上海特区正式成立后,高旭决定在上海筹建同盟会新学的大本营——“复旦公学”,招收光复区各地同盟公塾中的优秀学子。这个这复旦公学,原本由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祖伯创建于1905年,是现在复旦大学的前身。高旭则是信手移植到四个世纪之前。

筹建复旦公学的重任,高旭交给了沈从文。当然,高旭将会给沈从文一个大致的筹建方案,包括学校的选址,新式校舍的建设,师资力量的筹备,参照后世的九年义务教育学制,以及各个年级课程的编撰,等等诸如此类。幸好有了高老庄内同盟公塾的基础,筹建公学有了样本。尽管如此,这复旦公学的建设,起码需要三年到五年的时间,才能初见雏形。

另外,高旭又计划把崇明讲武堂与浦东新兵训练营合并一处,在浦东筹建黄浦军校。

复旦公学以后将成为新学士子的摇篮,而黄浦军校则成为同盟军军事人才的摇篮,这两个学校将成为高旭事业中最核心的两个支点。

接着,高旭又在参政会上,宣布改革同盟会的组织架构,把原来的五司削减为三司,只设宪政司、行政司、律政司,为将来的三权分立作准备。

原先的商政司改为商政部,从属于行政司,高老头则是全面负责dú lì于同盟会之外的经济组织华商会。

原来的军政司则从同盟会的行政组织中剥离出来,单独成立一个直属于会长的督帅府,由高旭任最高统帅,下设参谋部、陆军部、海军部、军备部、兵役部、后勤部等部门。督帅府中以参谋部为首,任命阎应元为第一任参谋长,其成员由陆军和海军中的优先将领组成,以参谋会议的形式辅助督帅高旭形成决策。

除了宪政、行政、律政三司与督帅府之外,高旭又新设都察院和科学院。

都察院下设廉政公署,作为会社各级zhèng fǔ机构的监察系统。对于廉政公署的署理长,高旭有意让黄宗羲担任。只是暂时来说,黄宗羲初入会社不过半年,资历不足,还需要一个足够长的试用考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