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为什么是索马(8)(1 / 2)

侣行 张昕宇 0 字 2022-02-06

 信仰虔诚于宗教,求知而不受困于宗教。

我们之前在摩加迪沙街头见过冷漠和暴力的眼神、在贫民窟见过天真和无奈的眼神、在医院见过呆滞和绝望的眼神在剧院见过坚强和和蔼的眼神;在这里,我们又见到了索马里的另外一种眼神:专注和求知欲。

无疑,这种眼神正代表着索马里的希望。

校长还让英语好一些的梁红给学生们讲几句。

梁红问,你们知道中国吗?他们只知道长城、熊猫和成龙希望有机会能走出去,去中国看看。

有个学生站起来问梁红:“你喜欢北京还是喜欢摩加迪沙?你喜欢中国还是喜欢索马里?”

梁红迟疑了一下,可能觉得回答喜欢索马里和摩加迪沙会跟他们拉近一些距离感。但她还是本能反应地回答,喜欢自己的祖国,喜欢北京。

没有冷场,底下学生们开始鼓掌。班长就站起来说:“如果你说喜欢摩加迪沙,那你就是在说假话。只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是好人,才是善良的人。”

这就是索马里人的价值观。

在回程的车上,大家讨论着索马里人的业余生活。他们国内唯一的一家互联网公司,早在2001年就关闭了。在互联网覆盖全球的年代,索马里却是一块盲地。通信这块,10年前是每千人有固定电话或手机15部,10年过去了,手机在这里依然是奢侈品。

索马里的文化流传,依然断层,没有链接,没有传承。

边上的向导听了,摆摆手,说:“我带你们去看一个地方。”

一栋比医院豪华得多的大楼,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这也是我们在索马里看到的第一座能称得上是“现代化”的建筑。向导介绍,这是索马里国家电视台和国家电台。

通过向导的沟通,我们被允许进入大楼参观。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里面规模不大,但是演播室、直播厅、操作间等,都一应俱全。工作人员在简陋的环境里忙碌地工作着。因空间狭小,我们都只能站在门口看,无法进去仔细观摩。

电台的一个负责人,把我们带进了他们的资料库。

索马里人的历史和记忆,大多珍藏在国家电视台的资料库里。

他甚至找出了一张1996年录制的磁带,播放出来的竟然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是一个额外的惊喜。走进去的那一刻,我瞬间兴奋了起来,要了解一个民族、挖掘一个国家,他们的历史和记忆大多珍藏在电视台的资料库房里。

接待我们的是一个60多岁的大爷,当他得知我们是来自中国的之后,面露悦色,让我们跟着他走。他在寻找什么东西我们跟在后面参观。

这里很像以前那种很旧、很狭窄的图书馆,一个个林立的书架密密麻麻地矗立着,上面摆满了东西。最上面一层的空间也被充分利用,直接戳到了天花板。架子上的东西都很陈旧破败、泛黄,看上去都有些年月了。

不出意外,这里面东西,皆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料记录着索马里建国以来那些历史的瞬间。

我由衷地钦佩这些索马里人,在这样的战争、混乱年代能够保存下来这么多的影音、影像资料,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正是因为这些东西的存在,索马里这个国家才有记忆,索马里的人民才有根。

老爷爷站在一个架子前说:“这三个架子上,保存的是多国语言资料。”

他翻出来一盘磁带,递给我们看,上面标注着1996年录制具体是什么东西我们还不知道。他说:“这是非常珍贵的资料。然后把磁带打开,绕在一个非常老式的录音机上——老到我这个年龄的人,小时候都没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