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秦虽然完蛋了,但刘裕能不能保住这一大片地方还得另说。对关中虎视眈眈的不仅有拓跋嗣,还有赫连勃勃。赫连勃勃之所以没动手,想法和拓跋嗣一样:刘裕肯定待不长,只要晋军一滚蛋,胡夏军立马就能接管关洛。</p>
刘裕可不这么想,大军出来一趟不容易,怎么也得捞点油水吧!所谓油水,就是以长安为根据地,四处扩大战果,最好能打下凉州,然后把北魏彻底孤立,这样一来,全国一统就指日可待了。</p>
但是,一件事打乱了刘裕的计划:刘穆之病逝。</p>
要说刘穆之死得真不是时候,刘裕能全身心地扑到战事上,还得依靠刘穆之的丞相之才。刘穆之一死,朝中再也没人挑大梁,把国事交给那群夸夸其谈的士大夫们?这帮人打仗不行,玩政治的水平却是第一流的,刘裕那是一百个不放心。于是,刘裕暂时把国事交给徐羡之打理,遥控他和朝中贵族势力作斗争。</p>
而此时远征军也开始军心浮动,大家听说要永远留在这里吃沙子,都准备撂挑子不干了。事情闹到刘裕那里,得!啥也别说了,收拾铺盖走人吧。</p>
但辛辛苦苦打下来的长安也不能拱手送人啊!刘裕经过一番斟酌,写出了长安留守人员名单:桂阳王刘义真都督雍、梁、秦三州军事;参军王修为长史;王镇恶为司马,兼任冯翊太守;沈田子、毛德祖同为中军参军,沈田子兼任始平太守,毛德祖兼任秦州刺史、天水太守;傅弘之为雍州治中从事史(又名治中,州刺史的副手)</p>
在这些五花八门的官职中,官衔最高的是桂阳王刘义真,而刘义真才十二岁,甚至连辨明是非的能力都不具备,刘裕也没指望小儿子能干什么,只要留在关中,代表刘裕本人足矣。刘裕真正担心的是下面一干文臣武将。</p>
王家世居关中,深受百姓爱戴,王镇恶踹开刘义真自立山头也非难事,这一点,傅弘之和沈田子不止一次提醒刘裕。刘裕面露忧色,对他俩说:“刘义真年幼,不能负统帅之责,遇到大事还得靠你们这些股肱之臣。对于王镇恶,我早有安排。关中尚有一万精锐,如果王镇恶不老实,你们就以朝廷的名义除掉他!”</p>
既然知道刘义真“不能负统帅之责”,为什么还要让他尸位素餐?对此,刘裕也是一肚子苦水,天下迟早是刘家的,不管留下谁,刘裕都不放心。而刘家的孩子里,年纪最大的刘义符才十三岁,且正负责山东军事。刘义隆和刘义真同岁,都为十三岁。没办法,孩子,你就替老爹镇守关中吧!(看来晚婚晚育在那时并不适用啊!刘裕都是五十三岁的老头子了,儿子们却没一个成年的,如果稍稍学学司马炎,也不至于让小娃娃上战场)</p>
为防止赫连勃勃算计长安,刘裕拉下老脸,与赫连勃勃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请他多多关照刘义真。临了,还拉着刘义真的小手,让他叫叔叔。(兄弟?!赫连勃勃连老丈人都敢黑,难道会在乎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娃娃吗?)</p>
安排好长安布防后,刘裕就匆匆回去了。但有一点令他万万始料不及,那就是关中众将的关系。沈田子和傅弘之向刘裕打小报告,说明这三人关系并不融洽,即使王镇恶不反,也会处境危险。</p>
刘裕刚一走,关中地区再次风起云涌。秦雍的百姓迫于赫连勃勃的强大威胁,纷纷涌入北魏,前后共达一万多户。拓跋嗣于是在雍州南部设郡,派去太守,后来又攻下洛阳,将洛阳作为南雍州治所。</p>
赫连勃勃目送刘裕绝尘而去,心花怒放地问谋士王买德:“朕要取得关中,卿发表下意见吧?”王买德回答道:“陛下英明神武,臣没有意见,建议倒是有几条:刘裕仓促南归,无非是搞篡权夺位的阴谋,无暇顾及关中,这正是上天相助啊!青泥、上洛(商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应当首先派军攻取;继而攻取潼关,切断晋军东归之路;然后再图长安!”</p>
这几条建议,正中赫连勃勃下怀,于是,赫连勃勃命赫连璝率军逼近渭阳(今陕西西安北)。沈田子带兵抵抗一番后,率军退回城堡。沈田子身处前线,一些事情可能来不及向王镇恶通报,况且两人是平级关系(一个司马一个参军),沈田子也没有义务禀告王镇恶。</p>
这就惹恼了不明军情的王镇恶,王镇恶派人斥责沈田子逡巡不前,贻误战机。沈田子不得已做了缩头乌龟,心里正窝着一肚子火,见王镇恶派人兴师问罪,顿时火了!你王镇恶站着说话不腰疼,有本事你和胡夏军干一架试试?!</p>
王镇恶还真不含糊,去就去,谁怕谁是小狗!</p>
王镇恶提着砍刀就上去了。沈田子早就看王镇恶不顺眼,没了刘裕的监督,两人的矛盾更加激化。几天后,沈田子请王镇恶吃饭,趁王镇恶酩酊大醉时,伪造了王镇恶的若干罪状,然后直接判决王镇恶死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