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奇女荀灌(2 / 2)

乱世晋隋 陈邵轩 0 字 2022-01-09

“好!”荀崧虽然嘴上表示赞同,但心里还是不放心,于是挑选了一支几十人的小队来保护她出城。</p>

荀灌突围时,杜曾的大军正在睡大觉,等他们发觉有人突围时,荀灌一行人早没了踪影。荀灌连夜赶路,终于在天亮前赶到了襄城,高览得到通知后没敢过多耽搁,立即发兵救援。荀灌担心敌军过于强大,就以父亲的笔迹给南中郎将周访写了封信,然后派人紧急送到周访军中。</p>

两路大军星夜行军,终于赶到宛城,大有反包围杜曾之意,杜曾再一次发挥了骑兵的机动性,他一马当先,向大家高喊:“弟兄们,跟我跑啊!”一时间,战马嘶鸣,烟尘遮天蔽日,等战场重归宁静时,叛军已不见了踪影。</p>

这场战争实在不太上规模,但笔者之所以还要提及,是因为这场战争中涌现出了一位伟大的民族女英雄:荀灌。这也是历史上最年轻的民族英雄。中国历史上正是因为出现了无数个荀灌,才不致于亡族灭种,五千多年的文化才得以延续到今天。无论何时何地,民族英雄都应该受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敬仰,不是吗?</p>

叛军向西一路狂奔,赶到了襄阳城下,他冲第五猗喊了半天,城门还是紧闭,杜曾心一横,下令攻城,什么姻亲关系,全成了浮云。可几仗打下来,襄阳纹丝不动不说,自己反倒损失了许多人。杜曾没办法,只好开溜(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到底不是盖的)。</p>

我们读史书,经常会看到农民军到处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仿佛官军如纸糊的一般,其实,那只是起义军中的百分之一乃至千分之一而已,大多数情况下,失败是起义军中的主旋律,比如这位悲催的杜曾。战场如商场,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商界精英们大谈成功之道,但那些占绝对比例的商海覆舟的人们则很少进入我们的视线。</p>

陶侃被杜曾击败后一直闷闷不乐,王敦的宠臣钱凤嫉妒陶侃的功劳,经常向王敦说他的坏话,平时也就算了,毕竟军功章在那摆着,陶侃也不太在意,但一遇到败仗,陶侃就不得不提防这种小人了。</p>

于是,他决定亲自去王敦处请罪,顺便消除王敦对他的猜疑。属下劝谏陶侃千万不能去,王敦虽然刚愎自用,但亦是爱才之人,他们料定陶侃此去,王敦必不会放他走。陶侃为人光明磊落,自然不在乎这些,他简单地收拾好行装,奔赴江陵。</p>

果不其然,王敦数次挽留陶侃,都被后者拒绝了,王敦一怒之下贬了陶侃的官,“既然你不想待在我身边,那就去广州吧!”</p>

读者可能会纳闷:广州是个大都市啊?何为贬职呢?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当时的西晋还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历代的统治者很重视海防,他们总是不定期的实行海禁,凡是出海渔民皆以叛国罪论处,加之这个地方自古就是蛮夷之地,民风很是彪悍,杀人比杀鸡还简单。因此,这里历代都被用来流放犯人,和宁古塔差不多。</p>

陶侃被“发配”到这里,王敦的意图显而易见:不跟我混?小样儿,整不死你!</p>

荆州刺史郑攀,部将王隽等人不干了,他们素于陶侃交好,就给王敦写联名信,请求留下陶侃,“陶侃刚刚平定杜弢的叛乱,大功新立,将军这样做恐怕会让将士们寒心啊!”</p>

王敦表示:“他不跟我干,这已经够让我寒心了,还想让他留下来?没门!”</p>

郑攀回去后越想越气,越气越想,干脆向杜曾军投诚了。他率领三千部属,想联合杜曾攻打王敦。</p>

王敦认定郑攀这样做是受陶侃指使,他穿上盔甲,拿起长矛,径直往陶侃住处走去。陶侃见状,毫不畏惧,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没有想象中的跪地求饶,陶侃的光明磊落反令王敦没了主意。为将这么多年,王敦杀人无数,可面对这样一个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他不忍下手。</p>

“我懒得跟你解释!要杀便杀!何必如此犹豫?”陶侃说完闭上了双眼。从一个农民家的穷孩子一路走到现在,他问心无愧。</p>

咣当一声,长矛跌落地上,王敦转身离去。因为在陶侃闭上眼的那一瞬间,王敦明白了一件事:这个人是不可能被打倒的!</p>

何况,一旦杀了陶侃,难保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郑攀出现,王敦不可能杀尽天下忠义之士。</p>

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广州是一定要去的。</p>

出发吧!陶侃,那里还有很多事等着你处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