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弢一死,陶侃赶紧掉头,准备收拾王冲这只小蚂蚁,由于之前王澄跑得实在太快了,从江陵到屯口几百里地基本处于不设防的状态。趁着陶侃和杜弢掐架,王冲这厮占了不少城池(这就跟三国志打空城一个道理),而且他还找到了一个盟友:杜曾率领的流民军。</p>
这可是个牛人,传说此人可以穿着几十斤的盔甲游泳,如果大家对此没什么概念的话,可以试着穿牛仔裤游上几米,记得带救生圈。</p>
为避免双线作战,杜曾提前向襄阳方向打了个招呼,杜曾和襄阳守将第五猗(名字虽然个性,确是纯种的汉人)有姻亲关系——侄子娶了第五猗的女儿,他不指望第五猗能帮上忙,只要不在背后捅黑刀就行了。</p>
陶侃认为王冲不足为惧,应该先打杜曾,只要灭掉杜曾,王冲军不攻自破。部将司马鲁恬进谏说:“但凡作战之前,必须要考虑对方将领,而我军没有一个比得上杜曾的,因此,万万不可轻易开战!”</p>
陶侃没理会司马鲁恬,他下令攻击杜曾的大本营,石城。杜曾的军队以骑兵为主,有很强的机动性,正当陶侃猛砸城门时,一个部将从远处疾驰而来,他上气不接下气地报告陶侃:“阵地后面出现了大批敌军!”</p>
原来,在战争开始前,杜曾神不知鬼不觉地在陶侃的后方埋伏下了若干骑兵,他们开足马力,肆意地冲击着战场上的步兵,一阵砍瓜切菜,陶侃军倒下了一大片。</p>
眼看着大本营要被端,陶侃急忙撤军。杜曾知道对手不好惹,所以没做过多纠缠,喊上守城军队向北走去,陶侃的步兵早被杜曾的“厨师”部队吓破了胆,他们站在路边,目送杜曾离开。</p>
杜曾久闻陶侃大名,估计小时候经常被老妈晃脑袋:“你长大了一定要像人家陶侃那样!”。好不容易见到偶像,哪有不辞而别的道理?他翻身下马,向陶侃拜了两拜后随军一路北去。</p>
大军一路北上,很快抵达宛城(今河南南阳)城下。像杜曾这样的流民军,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简直就是噩梦,战斗力强不说,打仗还不按套路出牌。这次倒霉的是宛城太守荀崧。杜曾没有急于攻城,而是把宛城围了个水泄不通,然后向城内射箭劝荀崧投降,荀崧当然不吃杜曾那一套。杜曾见没有效果,便带人上阵砸城门,一边砸一边扬言:“城破之后,凡是忠于荀崧的人一律灭三族!”</p>
荀崧为官清廉,为将体恤士兵,很得大家拥戴,他率军拼死抵抗,士兵打完了马夫上;马夫死绝了百姓上,如此一来,杜曾反倒没了办法。战争进行到这个地步,支撑双方士兵的只剩耐力了,谁能坚持得久,胜利就属于哪一方。不幸的是,城内的粮食渐渐不支了,荀崧意识到,在这样下去,不被杀死也得饿死。再一次打退敌人进攻后,心急如焚的宛城太守把所剩不多的士兵召集到了一起。</p>
“敌军围困日久,城内已经没有多少粮食了,我们决不能坐以待毙。为今之计,只有向外界求援,襄城太守高览以前在我麾下任过职,我待他不薄,如果把宛城的紧急形势告诉他,他一定会发兵来救,到时宛城之围可解矣!只是,谁愿去呢?”</p>
是啊!谁去呢?城外全是敌军,这一去绝对是九死一生。</p>
士兵们面面相觑,都不想揽这个要命的差事。荀崧环顾四周,叹了口气,“我将亲自突围,我不在的这段时间里,望大家齐心协力,同仇敌忾!”</p>
“绝对不行!您是统帅,统帅一走,谁来指挥守城?况敌军围城日紧,此去必定凶多吉少!”军曹断然否决了这个办法。</p>
“是啊!将军万万不可出城啊!”众人也七嘴八舌地劝告荀崧。</p>
关键时刻,荀崧十三岁的小女儿荀灌挺身而出,“小女愿替父亲走一遭!”</p>
“就你?开什么玩笑!你当外面都是些什么人?”荀崧摇了摇头,他虽然知道女儿自幼习武,颇习得一身好武艺,但她只有十三岁啊!</p>
“小女自有破敌妙策!”</p>
“嗯?说来听听!”</p>
“叛军攻城日急,早已疲惫不堪,白天的包围还算严密,可一到晚上,警惕性便一下子松懈下来,这几日月光不甚明朗,我们可以趁此机会突围出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