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士行惜谷(2 / 2)

乱世晋隋 陈邵轩 0 字 2022-01-09

酒过三巡,王澄的保镖们渐渐找不着北了,后来干脆趴在桌上不动唤了(这保镖当得…),王敦喊了几遍后,见没人应声,狐狸尾巴终于露了出来,刚才的醉意也一扫而空(王家子弟个个都是酒坛子,岂是那么容易醉的?)。</p>

王敦大声质问王澄:“为什么要和杜弢密谋反叛?!”</p>

事已至此,说什么都没用了,王澄拔腿就跑,和帐外埋伏多时的士兵们撞了个满怀,然后被包成了粽子送到王敦面前,王敦下达了一个简单的命令:“杀了!”</p>

王澄再怎么说也是司马睿亲自任命的参谋,俗话说,不看僧面还要看佛面,最起码要向建业请示一下啊!王敦可能想到了,但是没做,因为他认为司马睿已经无力节制他,他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搞割据。事实上,这为后来的建兴之乱埋下了一道伏笔,此乃后话了。</p>

王澄时年四十四岁,消息传到了千里之外的晋阳后,刘琨(当时还没死)只说了两个字:“活该!”</p>

杀了王澄,王敦催促各军进攻流民军,首先(也是最后)和杜弢交手的是陶侃,这里有必要提一下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将领。</p>

陶侃,字士行,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陶家也没什么亲戚,全靠母亲湛氏一人辛辛苦苦拉扯大,家里自然非常贫穷。尽管如此,湛氏并没有放松对儿子的教育,这位坚强的母亲深知再苦也不能苦教育的道理,她发誓一定要让陶侃出人头地。长年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陶侃逐渐养成了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性格。</p>

有一次,陶侃在路上看到有个人捡了一株前面车上掉落的谷子,就问这个人:“你捡人家谷子干嘛?”此人回答:“我见它被落在路上,所以就捡了。”陶侃听后非常生气:“你家有地不种,非要偷人家的谷子!我让你偷!让你偷!”一边骂一边拿鞭子开始往人身上抽。乡亲们得知这件事后,深受鼓舞,都开始好好种地了(打人都能打出这般效果…)。这就是“陶侃惜谷”的故事。</p>

还有一次,好友范逵去陶侃家做客,但是家里实在是太穷了,连招待客人的饭菜都没有。无奈之下,陶母竟卖了蓄留多年的长发,然后拿卖头发换来的钱去街上买了一些菜。菜是买回来了,可拿什么烧火呢?</p>

寻遍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陶侃这才发现,家里已经没有一根柴火了!正当母子二人发愁时,屋里的房柱进入了陶侃的视线,于是,屋里的柱子成了灶里的柴火(不知饭菜端上桌后,友人会作何感想!)。</p>

就是这样一个穷孩子,后来竟做到长沙郡公的位置,治理荆湘八州,连王导、庾亮都要礼让三分。</p>

魏晋以来的门阀势力极为强大,加之中原南迁的士族一向很瞧不起江东人,所以该地区的寒族士子基本上没有进入中央领导层的机会,但凡事都有例外,比如陶侃。</p>

这难度就和买彩票中五百万差不多。</p>

陶侃生子陶弘;陶弘有一个孙子,其名字可谓世人皆知,这个人就是陶渊明。</p>

让我们再把视角切回尚为王敦部将的那个陶侃。</p>

陶侃和杜弢数次交战,双方互有损失。仅仅一个先锋官就能挡住大军的去路,杜弢自然非常着急,就派部将王贡去阵前叫阵。</p>

陶侃查了查王贡的户口,发现这人祖宗八辈都是贫农,而且也没什么犯罪记录。陶侃敏锐地感觉到:这个人可以说降。</p>

他远远的向王贡喊道:“杜弢本是益州的一个小官,贪污了巨额公款,是为不忠;杜父去世时,这个做儿子的都不去奔丧,是为不孝,你一个寻常百姓家的孩子,何必为如此不忠不孝之人卖命呢?”陶侃怕这些话不足以打动王贡,就剪下了几根头发作为信物(这个礼节可不轻,古人尊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孝道,想当年曹操的马践踏了百姓的庄稼,曹操自杀不成,就以发代头,以正法纪)。</p>

王贡觉得有道理,加之陶侃确确实实剪了几根头发,就降了。然后和陶侃合兵一处,回头攻打杜弢,杀得后者大败。杜弢率领残军跑路,不久后,脑袋被人砍下来换钱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