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洛阳血战(2 / 2)

乱世晋隋 陈邵轩 0 字 2022-01-09

大臣于修之决定挽救洛阳城下十万大军的性命,他向刘渊进言:劳师远征,却不能速战速决,此乃兵家大忌,楚王不敢撤军,是因为当初和陛下有言在先,怕陛下责罚。打仗可不是儿戏,哪能因为个人感情断送汉国十万精锐呢?陛下应火速召楚王回师,再晚恐怕就来不及了!</p>

诏书到达军中,刘聪的疑虑被打消,赶紧回师平阳。</p>

不久后,刘渊病逝,享年60岁,谥号光文帝。刘渊虽为胡人,但在洛阳生活了四十年,汉化程度极高,其行为准则,道德价值观与汉人并无二样。这也决定了他不可能对汉人采取过激的行动。这一点和后继的后赵等国有着本质区别(记住这一点)。</p>

关于对此人的评价,毁誉参半。当时司马炎说他:“仪容机鉴,虽有余、日磹无以加也。”但房玄龄却认为他是五胡十六国大乱的罪魁祸首。</p>

毁也好,誉也罢,不可否认的是,刘渊建立的成汉帝国,确实是华夏大地上一块较为安定的土地,胡人和一部分汉人得以躲避战乱,发展生产。刘渊之所以造反,是由于当时的混乱局势所迫,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要么造反,要么连人都做不成。</p>

刘渊死后,嫡长子刘和继承大统,刘和生性猜忌,皇族的各种矛盾迅速浮上水面,刘渊妻妾成群,儿子也不少,这就注定皇位的交接过程不会很太平。寻常人家多子是福,皇帝却多子多灾。灾难起于一个叫呼延攸的人。</p>

呼延攸是呼延翼的儿子,属于烈士子女,同时也是纨绔子弟,这哥们儿打小游手好闲,胸无大志,经常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刘渊清楚呼延攸的为人,终生没有录用他。呼延攸没办法,只好私底下问候刘渊父母。刘渊一死,呼延攸敏感地觉察到:春天来了!</p>

这位烈属还有一个身份:现任国舅。于是,他撺掇刘和除掉刘聪等人,彻底收回兵权——一旦目的达成,呼延攸就成了大功臣,飞上枝头就能变成凤凰。但他明白,自己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去面见皇帝前,他拉上了对刘聪不满的侍中刘乘和西昌王刘锐。</p>

刘聪的军队共十余万人,既可以对外攻城掠地,也可以对内搞政变。这股军事力量让刘和如坐针毡,他做梦都想除之而后快。正当他准备睡觉时,呼延攸等人在宫门外求见。</p>

几个人有着共同的利益,在这件事上不谋而合。第二天,刘和询问安昌王刘盛的意见,刘盛比哥哥刘和明白事理的多,他劝说刘和:“楚王是成汉的股肱之臣,没有任何造反的迹象,陛下这么做是在逼楚王造反,皇帝新城大统,应当以国家社稷为重。先帝尸骨未寒,实在不应擅动刀戈。”</p>

刘和的回答很简单:“那你下去陪先帝吧!”言讫杀了刘盛。</p>

刘和在释放一个信号:有敢不同意朕者,杀无赦!一时间,首鼠两端的诸王都站到了皇帝这边。皇帝清点了一下人数,嘴角露出得意的笑容:看来真理还是站在我这边嘛!</p>

西晋“八王之乱”的一幕看似又要上演。</p>

此时的成汉帝国分裂为两股势力:以楚王刘聪为首的实力派,阵营里有齐王刘裕(区别于宋武帝)以及鲁王刘隆;以刘和为首的皇权派,主要人物有呼延攸,刘乘等人。</p>

刘和这招实在不怎么高明,自古搞阴谋,没见过这么大张旗鼓的,项羽大老粗一个,还知道摆场鸿门宴。对方要是平民百姓也就算了,恰恰相反,对手是一个拥军十万,战功赫赫的将军,就是他想死,部卒们能同意吗?</p>

你刘和就不能搞点暗杀捅黑刀之类的厚黑学?</p>

战争很快开始,刘和军兵分三路,分别攻打刘聪、刘裕、刘隆三兄弟。刘裕和刘隆势单力孤,脑袋如同草芥一样被割了下来。可到了刘聪这…</p>

刘聪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打到了刘和卧室(光极殿)。二话不说,直接砍了刘和。成汉帝国最精锐的十万部队都在刘聪手下,刘聪见过的死人比刘和见过的活人还多——只能说,刘和选错了对手。</p>

这场不大不小的政变最终以刘聪的胜利宣告结束,十三个王死了五个,皇帝脑袋都搬了家。比“八王之乱”干净利落得多(刘渊的头七还没过去,不知老人家魂魄飘来会作何感想)。</p>

摆平了刘和等人,刘聪以嫡子(太后之子)刘乂年龄太小为由登上皇位,成为汉国的第三位皇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