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角色自演,以便反问自己(2 / 2)

第三步:我就是“我”的儿子,由于父亲和儿子已经是同一个人,那么内心感受一定是相互都知道的了。原来儿子在吃饭的时候父亲多么希望儿子能给他一口啊!而自己总有一天也将有“父亲”的今天!应该与父亲分食!——亲情立!最先获得这样的认知的人为先知先觉者,为群众的榜样甚至为圣人!

孔子的所有的话相互之间逻辑畅通吧!——仁、知、德!

——再次体现道德修养的慎独原则!

我这是具体推演“子子”,其他你来推演好吧?

孔子的这句话是“辩惑”、“徙义”而崇德的具体方法!可以断定在孔子这里并不存在“君—臣—父—子”这个社会伦理,要证明则颇费周章。社会伦理是双向的,不能搞成单向!有的人请注意了!在论语讲得清楚:

(1)组织关系:主要强调的是事业,伦理:君使用臣的原则是礼;反过来,臣在君那里做事的原则是忠。“事”至少是侧重事业,而在今天更要与“生活”脱钩。

(2)血缘关系:主要强调生活。父亲对待儿子讲慈祥;反过来,儿子对待父亲讲孝顺。

忠与孝在概念上完全不同。那么孔子是如何解决君主的吃饭问题的呢?很简单,原则在他回答樊迟的崇德问题的答案里——君主主持国事,那么自然应该得到一份报酬对吧?这和现代社会的理解是一致的!

我们再来多寻找一些好吧?思想家的思想必须思想家来解放,思想家就是大家。大家知道,按文理,一个完整的句子要有“主”、“谓”、“宾”是吧?但“君君”就两字?缺什么组构?我们认为它缺少“主语”好吧?并把主语确定为“我们”好吧?则:前“君”为“动词”,后“君”为名词。于是我们大家来想一想还能找到什么?

——我们要用君主的标准要求君主;

——大臣的标准要求大臣;

——父亲的标准要求父亲;

——儿子的标准要求儿子。

这样就有了针对性的行为规范,有了制度,即有了礼!邦成为礼仪之邦。注意:要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之上。非得要使用“治”这个字眼,那就是:以礼治天下。以礼治天下原义是以制度治理天下,可以顺利发展为法治精神。

好了,与孔子的“克己复礼”那章连接上了。标准从哪里来?答:思,角色体验、换位思考,辩惑、徙义而崇德而来。即从对历史对文化对现在与未来对人民的心愿的认识认知而来!礼的变化发展在其中。

不要搞什么教,怀一颗仁心,自我体验,交流而相互启发,文明进步,社情体验,提高认识,生产制度,现代应强调法制,然后注意周全。不管你怎么分析质疑,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孔子并没有建议君主信而好古,更没有复古,对吧?实际上,信而好古并非一般人能玩的事情。

人民公社名言:一切皆为手段,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民更幸福!

喂,找到自己在社会的真实位置,满意就享受它,不满意就改变它,失败也无所谓,因为努力过。组织、合作、团结始终是需要的,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力量,个人通过努力与奉献,根据国家的需要勇挑重担、改变自己的境遇。

角色自演、换位思考、反问自己是制度产生的第一道门栏。

总之,这一章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一词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