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角色自演,以便反问自己(1 / 2)

 第四十五章角色自演,以便反问自己

5—61正青智者问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步石答:在论语里多处记载孔子被问政,有学者学生问的,有老百姓问的,有君主、实权问的,孔子应该是每每针对性地回答。在这里孔子的回答和君主的理解都很有意思,也很实在,特别是君主的,他将孔子的话语理解为实现了非生产第一线的管理者、最高管理者也有稳定的饭碗了。孔子对他的理解认可了吗?否定了?议论了吗?当我们这些读者发出追问之时,论语却没有了下文!那么我们只好逻辑地分析了!

单从文理上看,孔子的话语与饭碗并没有半毛的关系哦。也许是在暗示,有时误会的存在可以有价值。与饭碗发生关系需要以下理解与附加:

(1)将重复字改成单字并形成链条:君—臣—父—子。之间连接的短线代表一种关系。

(2)孝道运用,实现这一种关系:子孝顺父、父孝敬臣、臣孝敬君。子对于父,直接用“孝”或“孝顺”,家外国内,有时用“忠”或“顺民”。反正以孝为根。

而在今天,我们都已经知道,执政者、管理者都是劳动者,所以都应该有饭吃——工资。并不需要他人孝顺、忠敬什么的提供道理或逻辑才有的吃,都是自己吃自己的劳动所得!即有饭吃的逻辑可以不同了。抽象地讲,孔子的这句被理解为社会分配的伦理了,进而被理解为有利于统治者的社会分配伦理。但是,孔子的话毕竟是一个复合式!难道这个重复就没有意义?当然有意义,我们正常地使用语文知识就行了。

君君,就是君主要做自己的君主;

臣臣,就是要臣要自己做自己的臣子;

父父,就是父亲自己要做自己的父亲;

子子,就是儿子自己要做自己的儿子。

就是角色体验、换位思考、要求别人做到的,先自己身上试验好吗?

就是将人心比自心。

比如你是君主,要发号时令了,你自己先拿自己试验一下好吧?看看自己能执行吧?

所以,你要制定让人民执行的政策了,该怎么办?你要责怪儿子了,在责问前,替儿子想想好吗?自己都做不到,何必拿来苛求别人?

能够进行这样的角色体验和换位思考,仁就已经存在于内心。如果通过这样的反思而提高对自己和与自己组织或血缘关系着的人的内心感受、现实境遇、切身利益的认识、认知,那么就能有仁爱的行动和正确的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就有了逐步提高的对社会、国、家的正确认识和知识,有了仁的不断加厚而仁厚之说了。这样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即可以获得自治、自由。社会和国家获得根本的发展。仁知有德!社会成为有德的社会,而且会文明不断进步。孔子说了一个个人而全社会修德的方法。

大家想情况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社会伦理,是从哪里的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的。是人民各个“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断探索、摸索、体验、体会出来的!所谓社会关系大致就有两个:组织关系和血缘关系。

遥想原始人并不知道“父亲”和如何对待“父亲”,自然不知道“省”下自己给“父亲”吃,对吧?

第一步:身边这个饥饿的老人是谁?——我的父亲!

第二步:我应该如何对待他?——换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