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则明,变通自己。
一方面石不主张授佞,另方面石要引以为戒。石要倾听网友们的话,特别是高人的。石从昨天开始就在琢磨佞的概念,思考石谄媚了吗?谄媚谁?如果有要改!石被定义为文人石已经很荣幸了,但正因为此要注意这个“谄媚”的问题。很可能石谄媚徒弟了。还有关于轻慢的问题,石也更加应该引以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知者乐水,水必要有所归依、有所依托,水依托于山、归依山。所以知者必要是仁者!自然仁者的情感是“乐山”,那么他就会抽象山的形势为概念以修养自己:山挺拔——仁者刚毅而稳重。山静止而永恒——仁心宁静而致远。
山水有灵、仁知有德。
动静相成、乐寿相依!
所以,老子说“夫唯不争,天下莫之能争!”,仁者乐山,山静止而永恒,心宁静而致远,既然宁静,怎么有心于争?但绝对不是不会争无能争,是德者的不争!不争,但会抗争。运用智慧主动化解矛盾为上。有的人说,传统文化造就羊性,这是误会。是贫穷落后,光吃草还吃不饱,狮子饿成猫。
这里的“知”包括自知、知自。所以那种“处处为别人着想”的理论非孔子的理论,因为它是一种片面的“知”,处处为别人着想,谁为自己着想?指望别人为自己着想?知不周全,就不是善于知!仁、知一体的德者,抽象出一个超我,注视世间万事万物他人,也包括自己。
别人和自己都知都着想。只有去不断地认识自己,才有可能做到正确地认识自己,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了,才有可能去正确地认识别人,全面正确认识,维护一个长久的和平!“能够做到换位思考”、“替自己想想也能替别人想想”、“顾及别人感受”比较实在、比较周全。个人认为,宣扬道德,千万不能把听众“自己”弄丢了,讲仁义礼千万不要把抗争弄丢了,否则越是激动,越是遗忘。因为激动都不能长久。
有仁慈心,肯认知,就有了德性。仁厚而富有知识,就有厚德,并具有山水一样的性情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