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动机目的痕迹与XY彬彬 1(1 / 2)

 第三十三章动机目的痕迹与xy彬彬(1)

5—47正青智者问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庾哉?人焉庾哉?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步石答:无论是揭露事情的真相,还是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人是可以做到的,但并不能仅仅凭表面表现来作出判断,而是必要充分的观察与思考。孔子在这里讲了方法论或说程序论,指出了观察一思考的原则项目,那就是动机、目的和过程。但并没有提及思维方法。

但愿年轻人明白中国人比较聪明的根本原因,从而信仰传统文化。再次强调:前沿自然科学发明来自实验观察和气易思维!人能够揭示事实真相,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但不能仅靠肉眼而应该依靠思想。而文质彬彬可以就是表面现象。这是把三章放在一起的原因,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石说未必啊!是这样的——君子应该是文质彬彬的,但文质彬彬不一定就是君子啊!现在人们把君子与有道德联系在了一起。那么就可能引起“文质彬彬”君子的误会。

在论语中孔子所说的所谓君子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文质彬彬的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另一种则是现在所说的公子甚至是公子哥。他们出生富贵家庭,一些文明礼仪、文化知识通过耳闻目染也能自发地学到不少。但由于是自发,学到的文化知识并不系统,而个人的悟性与德性不同,造成他们的群体是良莠不齐。而纨绔子弟多是粗鲁莽撞,孔子可能就是用这样的标准将他们从君子队伍中做概念性的剔除。

显然,咄咄逼人的样子并不属于文质彬彬。还有心浮气躁、嬉皮笑脸等等都不属于。文质彬彬其实就是气质,这种气质是有魅力的。使人愿意接近的那种魅力。文质彬彬即文彬质彬——文与质处于一种制蘅的平衡状态,理性与感性协调,彬彬即协调发展、都枝叶繁茂,呈现蓬勃之势。价值观:文与质都是好的,不好在于两者失调,导致一强一弱、一彬一不彬。石在以前一度时期看到的农民过于“质”,而文人过于“文”,现在好了。而“史”与“野”的对应,道理就深奥了。文是人文的那些东西;质是物质、身体以及原始人类所拥有的一些东西。好了,不多说了。简单列出两个理解表达式:

文质彬彬理解表达式一:

(1)心理健康、发展自然流露于气质。

(2)身体健康、发展自然流露于气质。

(3)礼仪、理论、知识较为周全自然流露于气质。

(4)原始人类的质地、技术自然流露于气质。

注意:我们把理论放到了文里,而把技术放到了质里。其意义十分重大。石的印象中以前讲的文质彬彬都是白面书生。其实已经偏向文了。在封建社会轻视生产者,技术技能自然放不进文人嘴里的“文质彬彬”概念中。

文质彬彬理解表达式二:

(1)气易思维通达自然流露于气质。

(2)语言思维通达自然流露于气质。

(3)任督二制转换灵活而达转圆自然流露于气质。

(4)盛神五龙、心清气净自然流露于气质。

比如讲,在石看来,袁隆平完全符合文质彬彬的条件。文质彬彬的人拥有三件宝贝:心的宁静、思维敏捷和手脚灵活。

注意呦,读书读多了,就可能“史”呦。

正青智者:为什么这么重视文质彬彬?步石答:创新的最佳境界。正青智者:你怎么没有提到道德?答:在石看来,道德修养出的气质应该叫慈祥!与文质彬彬相和相合,但不是同一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