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国之大贼(1 / 2)

 宁远城,关宁锦防线的中坚,易守难攻,重兵据守,有觉华岛作为海上接应,是以为山海关东面的屏障。</p>

自松锦大战、锦州沦陷,以及洪承畴勤王兵败降清,关宁锦防线已经名存实亡,山海关外只有宁远孤城一座。几年来清军打打停停,辽西走廊土地贫瘠、民生凋敝,他们也没有什么兴趣。</p>

至于南下掳掠,只需绕过山海关,大明的长城防线形同虚设,到处都是可以逾越的关口,不需要强攻山海关。</p>

如今的关宁锦防线,除了山海关总兵曹变蛟部,以及宁远总兵吴三桂部,再无其他守将。宁远孤城,已经是岌岌可危。</p>

数九寒冬,寒风凛冽,宁远城东城门楼上,宁远总兵吴三桂及一众部将身披甲胄,都在看着城外,人人面色凝重。</p>

自天启年间以来,关外战火不断,清军烧杀抢掠,百姓十不存一,宁远城外,断壁残垣、新坟旧冢,放眼一片慌凉。</p>

烽台、军堡,一一被清军攻陷,十余万清军,将宁远城围了个水泄不通。</p>

这一次,清军看来是要来真的了。</p>

朝廷也不知是怎么想的,宁远已经是一片孤城。又有什么必要让自己死守?死守的意义又何在?</p>

数月惨烈的大战下来,宁远守兵死伤数千,看样子他们并未全力攻城,否则的话,即便宁远城没有被攻下,将士也要死伤数倍。</p>

城墙下尸体层层叠叠,城墙上到处都是烟熏火燎的污黑,刀痕箭迹,印证了一场场大战的痕迹。</p>

城外清兵的营垒连绵不断,铁蹄纵横,绕城的壕沟挖了三条,没有一条马能跳过,壕沟用木桩相连,绳上挂着铃铛,并有无数黄犬蹲守。</p>

看来,清军是用上了围困锦州的老方子,意图要困死城中的宁远守军。即便宁远城的粮草可以维持三月,但形势已经改变。如今清军占据了整个辽西走廊,他们可以无休止地围下去,这也让宁远城中的明军守兵们惴惴不安。</p>

清军在城西布置了重兵,后所,前屯所,中前所,不过十来天,三座山海关与宁远间的卫城全部失陷,山海关来的援兵一次次被击退、击溃。</p>

再加上各处军堡、烽台都被清军攻陷,宁远城,已经成了一座死城。</p>

一座就要弹尽粮绝的孤城。</p>

难道说,宁远守兵真要在这城中被困死?</p>

城墙上的一众将领,脸色难看,心思各异。</p>

接替范志完担任蓟辽总督的王永吉,望着城外萧杀连绵的清军大营,脸色煞白,战战兢兢,说不出话来。</p>

这个时候,他都有些后悔,他一堂堂兵部侍郎、蓟辽总督,不呆在山海关,跑到这宁远城来作甚?</p>

这不是找死吗?</p>

吴三桂看着城外清军大营,目光迷离,不知在想些什么。</p>

“二哥,军中的粮草,只够三天了。”</p>

吴三桂的弟弟吴三辅,在吴三桂耳边轻声说道。</p>

“军门,还是再派使者,向山海关求援吧。”</p>

一旁的监纪同知童遣行,身子微微发抖,脸色难看至极。</p>

吴三辅冷冷一笑。清军里三层外三层,游骑即便能出去求援,援军即便能过来,也不过是清军围城打援的靶子而已。</p>

吴三桂看了一眼一旁脸色煞白的蓟辽总督王永吉,面带笑容,轻声问道:</p>

“大人,你看,你是不是先回去,这守城的事情,就交给下官吧。”</p>

“吴将军,你说这宁远城,能守得住吗?”</p>

看他脸色煞白、身形哆哆嗦嗦,吴三桂眼中不由得一阵鄙视。</p>

这些无用的文官,除了赋诗空谈,还有什么本事?</p>

不过,此人手下标营,五六千的善战之士,而且是朝廷大员,他也要敬畏三分。</p>

“大人放心就是!宁远城三万大军,一定会守住城池。”</p>

吴三桂慷慨陈词,信誓旦旦。</p>

“先回去吧。”</p>

王永吉不置可否,转身就向城下走去。</p>

吴三桂看着城外的清军大营,目光幽幽,心头压抑。</p>

难道说,他吴三桂,就要丧生在这关外?</p>

难道说,他的荣华富贵、娇妻美妾、宅院良田,都要化为乌有?</p>

他年纪轻轻、大好前</p>

程,要灰飞烟灭?</p>

吴三桂回了衙门,来到书房,很快,几个心腹之人进来,众人分头坐下。</p>

“长伯,你是个什么打算?”</p>

清瘦儒雅的方光琛,吴三桂的谋士,首先开了口。</p>

方光琛,字献廷,其父方一藻曾是辽东巡抚,其经略辽东期间,长袖善舞的吴三桂拜于方一藻门下,并与其子方光琛“缔盟为忘形交”。方一藻前几年去世后,方光琛遂入吴三桂幕府,参与决策。</p>

“献廷兄,我也是心中犹豫,不知如何决断。”</p>

吴三桂看了一眼自己这位自比管仲、诸葛亮的贤兄,目光中有一丝期盼。</p>

“献廷兄,我们兄弟都听你的!”</p>

方光琛的目光移了过来,吴三辅赶紧说道。</p>

吴三桂兄弟三人,大哥吴三凤和父亲吴襄,及吴氏一族在京城,吴三桂和弟弟吴三辅却是镇守宁远城。</p>

“两位贤弟,近来关内发生了一件大事,你们知道吗?”</p>

方光琛面带微笑,不徐不疾,似乎胸有成竹。</p>

“献廷兄,宁远城危在旦夕,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吧。”</p>

吴三辅迫不及待说了出来。</p>

吴三桂用眼神制止了弟弟,轻轻点了点头。</p>

“献廷兄说的,可是朝廷与王泰决裂一事?”</p>

方光琛点了点头,随即压低了声音。</p>

“天下乱局,纷争不休,大丈夫生不能五鼎食,死亦为五鼎烹。就看长伯你如何取舍了。”</p>

吴三桂心头一颤,脱口而出。</p>

“献廷兄,你说的明白些。”</p>

既然王泰都能割据,公然对抗大明朝廷,他吴三桂又为何不能?一个小小的宁远总兵,又岂是他吴三桂所能满足。</p>

“鞑子想和朝廷谈和,所以才对宁远城势在必得。长伯要守住宁远城,不但毫无意义,而且也死的毫无价值,不如……”</p>

方光琛轻声道来,吴三桂脸色巨变,目光闪烁。</p>

降了建奴,保存实力,然后入关,攻城拔寨,才有可能成就大业。</p>

“献廷兄,这万万使不得!这不是引狼入室吗?”</p>

一旁的吴三辅心惊之余,也是睁大了眼睛。</p>

舅父祖大寿、祖大乐,故旧张存仁、洪承畴等皆是写来书信劝他降于建奴。他们兄弟一直犹豫向,乃是因为有许多不便之处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