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难民(2 / 2)

面对韩平幽州方言的询问,正经是以本地方言回答的,还弯腰躬身做礼:“先生,小子只是觉得每天虚度光阴是很不好的行为,况且技多不压身,多学一点没有坏处。”

喃喃的自语:“技多不压身,技多不压身。”韩平眼中露出复杂的光芒,他现在越来越看不清自己这个小小的侍童了,从刚来时候那一副刻意装作守礼的样子,到现在如同刻在骨子里的礼仪风度。如果没有以前那个印象,恐怕他会觉得眼前这个侍童是本地大家族中人。

但是正是有以前那个印象,正经给他造成的震惊才会这么大,初始时候蓬头垢面,衣衫不整,还是他发善心送了一套衣服。那个时候正经操着一口幽州的方言,却出现在河东郡,让他心里生出了一丝好奇心,在试探的心理下留下了正经。

在正经留下的期间,不止正经观察他,他也在观察正经。刚开始正经是根本不懂周围人的语言,到来的很多人都想通过正经向韩平通报,哪知道都是鸡同鸭讲,正经完全听不懂,那神态和动作是做不得假的。韩平也知道了正经必定不是河东人,也不是相邻的并州人士,这下让他有些相信正经原先说的他是被贼人掳掠到河东的了。

原本对于正经的猜测,觉得是监视自己的想法也被正经的举动给打破。在居住的这段时间,正经每天除了接待人、吃饭睡觉外没有多余的动作,连外出都不出去。有此韩平还问他为什么不出去,正经的回答让他忍俊不禁,“出去听不懂,干嘛出去?”

原本正经给他的感觉是有点急迫,但是又得过且过,非常矛盾。现在突然来这么大一个转变,给他的感觉是一个本土化的大家族子弟,还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望族子弟。

是的,就是望族,不是世家,仔细一琢磨,韩平就知道了正经现在这样的由来,肯定是跟着到来此处的望族子弟学的,有模仿的痕迹。

这样一琢磨,韩平对正经反而来了兴趣,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学会了礼仪和语言,难道说眼前这个小子还是一个人才?为了验证这一点,韩平决定按下这事,任由正经成长。

时间就这么一天天过去,正经也知道了每天到来这里的那些身份人都是杨县或者附近郡县的一些望族政客,同时也知道了韩平这个人恐怕是太平教中人。因为他看到很多病人在被韩平治疗过后都称赞太平教,称赞大贤良师,称赞韩平。称赞韩平的时候,他总会摆手说都是张角教他的这些,也让张角这个太平教领头人在这群陌生的人中间播撒出巨大的名声。

到了光和六年的秋天,粮食收成果然如同韩平预料的那样,惨不忍睹。但是就这都算好的了,已经有并州乞讨的难民到来了河东,从这些人嘴里知道了,河东郡起码还下过雨,还有汾水的灌溉,往年还是富裕的郡县,一年两年的干旱顶多让裤腰带勒紧点,还不至于活不下去。而相对贫瘠的并州,今年是全年大旱,地里颗粒无收,外加还有南匈奴时不时的侵略袭扰,那里的百姓许多都逃离了家乡,随着人潮来到了河东,听他们的话,准备一路乞讨到京师洛阳,让皇帝来解决他们的问题。

这群难民的做法让正经眼前一亮,他现在跟着的主子韩平可是很危险,太平教的人啊!未来的造反派!万一他造反了,自己是跟还是不跟?跟的话一辈子都是黄巾贼,不跟的话很有可能被韩平一剑杀了,毕竟自己跟着他这么久。

而如果正经混进难民堆,随着人潮到洛阳,路上有官方的赈灾棚可以吃饭,还有一堆难民可以做阻挡,只要到了洛阳,抱住曹大大的大腿,以后吃香的喝辣的就不再是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