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节 田改(三)(2 / 2)

朱显德自知刘瑾一时间理不出个头绪,便举了个例子。

“就拿江南来讲,虽说农民一年劳作得四成利,可并不尽然,昔日里朕曾派人暗访,这农民所得之粮是由地主分配,所以地主先交税后,余下的便是农民与地主所剩粮食。地主按农民家里人口比重和劳动成果进行分配,其所得只有不到三成粮,仅够农民们一家开销,没有富余,碰上灾年,甚至会食不裹腹。”刘瑾心惊,这种事情,他派人调查时,还真没人提及过。

“那么,这次田改,将粮食收成所报之数的权力交由农民,真是为百姓谋福利。”刘瑾不由佩服起开田改之风的西门公子。

“并不尽然。”朱显德微微笑说“即使遇到生产力低下时段,地主为了保留来年耕种需要的人力,则会给农民用以度日之粮,久而久之,农民生产力却是越发低下,而粮税也按比例来讲越争收越少,农民自知地主是最大得利者,所以耕作并不积极,反正他们出生于鱼米之乡,天灾不多,每年也可得地主家救济粮食,相对来讲,地主家的粮食按二成分出去后,余下多少都等于是白得,自然也不用担心。”刘瑾听得有些糊涂,田改后不过是将农民应得的粮食按比例分配出去,官府该收的税银,哪里曾增加?

见刘瑾仍旧不解,朱显德苦笑问道:“刘瑾,若是现在朕与你同摘朕后花园里的雪花梨,并告知你,所摘之数五五分成,你是慢吞吞的摘呢,还是为了你那五成之利卖力地想要多摘点,多分点利呢?”

“那还用说,既然本是别人的东西,此时按五五分成,只需出力,当然是卖力为自己多摘点,这样,分配的时候也能……”刘瑾呆了呆,尔后面露笑意,失态笑道:“奴才明白了,这田改之事对于地主,农民,以及皇上来讲,就如同在后花园摘雪梨。”刘瑾的比喻并不全然,却也道出其中意韵。

调动生产积极性,若按农民现在的潜力来计算,怕是明年江南税粮,应该比今年要多上半成之多,这田改,间接的将粮道又交回朱显德皇权手中。

“那这西门,依皇上所言,江南官员应当给予支持。”刘瑾故作思忖道:“应该派袁敏保护好西门,不能让奕王爷再坏了好事。”说罢,将目光投向朱显德。

“刘瑾,你说这西门将其余八成多的粮食,江南半数粮食堆在自己家中,天下三分之一的粮道皆掌握在他手里,若他成了奕王爷的爪牙,那怎么办?”朱显德方才微笑的脸顿时冷了三分,带丝杀意。

刘瑾打了个寒颤,他,也不是未想过这个可能,若真是奕王爷想瞒天过海,借此将天下粮道掌握在自己手里,也不无可能。

只是,未听闻西门与奕王爷有瓜葛。

“刘瑾,”朱显德叹口气,命令道:“传话给袁敏,勿杀,应拉,勿放,应观。”刘瑾见朱显德摆手,急忙起身,行了礼,答道:“遵旨!”

“对了!”朱显德低唤一声,刘瑾回过身问:“皇上还有何吩咐?”

朱显德揉揉额头,沉声命令道:“将先皇遗留下的亲笔密封的书信拿来,近年倭寇盛行,看来是有必要请他出山了。”

刘瑾眼前一亮,朗声问:“是要去找那位将军?”尔后突然想到当年某件事,眉头拧到一起,朱显德见状,轻声问:“难不成你想到与此有关的事?”

“禀皇上,当年您在关外,自然不知这件事,西门将军辞别,完全是因为税收制度,而当年最反对西门将军的地方县令州官,正是这川涉县。”

“是吗?”朱显德轻阖上眼,没有了下文。

刘瑾朝他行了礼,悄声退下去,不过眨眼功夫,一个身着太监总管服饰的太监将手肘上放置多时的风披轻轻替朱显德披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