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体会与收获(2 / 2)

浦江东 大地风车 0 字 2021-10-18

当然了,有时候你会发现,原先你认为的某个非常严肃刻板的人现实生活中竟然十分搞笑,甚至还特别搞怪,这就一点都不奇怪了。</p>

再有一点体会,王建东觉得,学好一门外语、能用外语交流简直太重要了,特别是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言。</p>

说真的,参加国际高水平的会议,跟国外学者大胆交流很重要。</p>

以王建东的印象和理解,这些高水平学者其实都很愿意进行交流,但前提是要提高学术英语水平,要对专业领域有相当熟悉程度,不要泛泛而谈,焦点越集中收获越大。</p>

本来在前一两天,王建东还在于一种“听天书”的状态,但是到后来,情形就慢慢开始有所好转了。</p>

这之后,他串场听了不少别人的oral presentation,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要害怕自己的英语蹩脚,因为他发现比自己英语还蹩脚的人真的不在少数。</p>

毕竟大家都是来自世界各地,别人真正感兴趣的还是你的演讲内容。并且由于是同行,即使不能完全听懂你的英语,也能够通过幻灯片大致看懂你的研究内容。科研人员对演讲者的口语还是相对比较宽容的。</p>

最后的一点体会,王建东觉得,如果细心体会国外大会主办方的具体举办细节,包括大会的议题、组织形式等等,都值得自己好好学习。</p>

包括,每次会前都回收到主办方关于不同方面的温馨提示和通告,大会有专门的资料,不断更新的大会最近筹备情况、大会的特色等内容。</p>

大会同时还提供大会举办地的交通、天气、餐饮、购物、旅游观光景点等各种参会者会关心的信息,方便大家了解那个城市。发给个人的材料里也有各种关于会场、城市等的地图,方便了大家的出行。</p>

另外,大会上也会有下次会议举办城市的宣传栏,各种精美宣传卡片等。有的会后也会发封信件,感谢之类的话等,然后就是请你评价这次大会,或给出你的建议等。</p>

这其中,还包括照相。</p>

由于对产权等问题的尊重,参会的人士几乎都不带相机等设备,以防有侵权等嫌疑,这也是对人家的尊重,所以大家听报告的时候千万不要照相或者录音,大家会很奇怪的看着你的。</p>

不过也有一个问题:见到行业的“大牛们”就没有办法合影了!</p>

当然,一般的“大牛”都不太喜欢和人合影。就像Peter一样。王建东最后也没有找到机会和自己心目中的大人物合上一张影。</p>

参会的人也很少拍照留影。国外好像不像国内那么“个人崇拜”,没人在乎“大牛”怎样,最多听他报告的人数多些。</p>

</p>

反观国内的会议就不一样了。幻灯片一开始就是相机“卡卡“不断,声音越频繁说明听众对你的内容越有兴趣。</p>

所有的这些,都很人性化,王建东觉得,自己在这些方面能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