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远航前的准备(1 / 2)

长风北望 雪漂 0 字 2021-08-27

 李继回到庄园的时候,已经是下午时分,这会儿韩豪来通报消息,李继通过江州司马建的关系,耗资三千余贯再一次购置了一批军械,已经运抵水军码头,而温州府秦良那里的新建成的一艘5000料海船在孙铁勇指挥下抵达了华亭。()。

最重要的消息是,在彤云号和惊雷号船载霹雳炮的改装过程中,通过工匠组充分发掘智慧,成功的让霹雳炮不再仅仅发射石头炮弹,利用改装的金属网兜,现在可以发生燃烧瓶,经过侧试,燃烧瓶的抛掷距离超过120码,在50码的距离上有非常不错的命中率。

这可谓是一个不错的惊喜,这是颁布工匠技术研究奖励计划以来的第一例实用的创新成果,李继考虑了一下后,马上让人召集人手讨论下这次技术革新成果的奖励问题。

这次改进的成果是由方木匠的大弟子张元带领几个工匠搞出来的,方木匠、张铁生、刘进三个工匠头头对于张元的这项所谓技术成果的看法都很一致,只是很普通的改进,谈不上技术研究。

不过在李继的坚持下,这项颇为实用的改进并定位三等奖励的技术革新,不过李继可没打算简简单单的发发奖金,马上提议把本来准备在月底召开的两次海战表彰大会提前到第二天,而这次技术革新奖的发放也作为大会的一项内容。

至于赵扩的忆苦思甜的体验活动,则被李继改成现场观摩表彰大会,第二天赵扩和赵清越早早的就乘着王府的马车来了,李继看到这两个便宜学生时,这两位的装束完全是一副出门游玩的打扮,赵清越甚至带上了自己的小丫鬟,当然也是男子装扮。

得知今天的外出活动被取消后,两个便宜学生立刻发挥出非常的文化水平,甚至搬出赵善璙“言行一致、表里相应”的论调来抨击李继的随意行为,虽然李继油盐不进的一副不理睬的样子,不过这两个便宜学生在旁边喋喋不休的叨咕,最后得到了李继的妥协——表彰会后出发,不过一切要听从李继安排。

得到李继的保证后,两个便宜学生立刻消失了,随后就出现在表彰会场里抓住王商问这问那,他们两个在外面倒是飞扬跋扈的很,不过到了李继这里倒是行为非常得体,管王商、王同几个叫学长,结果却是王商、王同几个被赵清越差得头头转,最后还是李继出来,把赵清越和赵扩叫去做事,王商、王同几个才安下心来处理会务。

所有的船员、蔷薇庄园的雇工,都被要求来参加表彰会,庄园里也没这么大的礼堂,所以就在晨练的场地上搭了一个台子,22位获得战斗英雄称号的船员,由韩豪这个大嗓门逐一点评他们的英勇事迹,并由李继亲自颁发了镀金的五角星形功勋章、奖状和一次性每人奖励的50两银锭一个。

这些平日里也算普通的船员一瞬间就成为了数百人关注的目标,这面子上的荣耀和手里沉甸甸的银锭,刺激了每一个人,不过更为刺激的还在后面。

让所有在场的人吃惊的是,平日里在庄园里敲打家具和修理物件的赵元,居然受到了特别表彰,赵元领着三个工匠上台,虽然没有那枚五角星形功勋章,不过同样有一份奖状、奖金确实整整一百贯的奖励。这奖金平摊下来,虽然没有那些战斗英雄多,但是作为一名在庄园里的工匠,这可是惊人的收入啊。

奖励的名头是由唐义宣布的,叫做“技术研究三等奖”,这让所有到场的工匠在日后的时间里,更加疯狂的开动头脑投入到研究中去,李继的雷厉风行的颁奖,更让这些一直来社会地位地下的工匠有了一种重新做人的感觉。

对于这表彰会的运作,李继可谓轻车熟路,表彰会后的张红榜、戴红花,把这些个老实巴交的船员和工匠弄的非常的尴尬,不过自然是尴尬而快乐着嘛。

这些事情都让韩豪、唐义去操办了,李继则带着赵清越、赵扩去旁边的七里庄体验生活了,之所以选择在七里庄,主要是这里人头熟悉,现在七里庄一多半人家都在李继的船队讨生活,还有一小半人家也在刘氏的商铺里讨生活

赵清越和赵扩都按照李继的要求换上了一身普通的学子服饰跟在李继后面,七里庄虽然这些时候变化很大了,但是看上去还是非常破旧,村子中多数的房屋都是泥土墙壁,王伯早就知道李继要来,这会儿也陪在旁边,两个便宜学生平日里那进过这种穷苦的乡下村庄,虽然看到泥土露面颇多灰尘,不过好奇心还是战胜了其他的感受,问这问那。

王伯则一路介绍着这些住户,这事某某家的房子,是我当年船上兄弟李某某的儿子,穷人家的怪事多,这话一点不错,家长里短的一些奇闻怪论,倒让赵清越、赵扩这两个生处皇家的的公子哥颇为惊讶,最让李继喷饭的是,赵扩这家伙听到七里庄的人家一般一天就吃两顿饭时,居然冒出一句:“一天两顿,真是个好主意,我一直都觉得吃饭太累了!”

王伯对于李继带来的两个少年学子的来路并不了解,不过听到赵扩的谬语,也猜到这两人必定是大富大贵人家的子弟,便说道,“这位小公子,老夫给你讲一个故事,不知道你要不要听?”

赵扩对于听故事自然有兴趣,忙催着王伯说,王伯便说起了这事。

话说在王伯少年的时候,他那时家还在淮北,北方的金兵和宋军在淮北打了几年后,双方都偃旗息鼓,不过王伯他家的村子里可遭灾了,天灾**,村子里有一户王氏人家,老头子重病死了,王老太家里有三个儿子、十个孙子孙女,这年闹旱灾,村子里早两年收成就养不活自己。

王家唯一能找到吃的东西就是往年剩下的一些余粮,主要是高粱米和黍米,只能熬最稀的粥吃,就是这种东西,也不够吃的,老太太让给儿子,儿子迁就孙子。终于,老太太熬不住病倒了,而且她说自己不能再吃这高粱粥了,喂她吃一点儿就吐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