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改革(2 / 2)

定下了这样的基调,张元彪就开始有计划地去分离生产与军事之间的关系,在崇祯四年的三月初,就与临清商会达成了大义镇酿酒作坊的改制,一样的模式把伏特加和花露水的生产进行公司化经营,也是在这个月,大义镇上的铁匠作坊也被进行改造,原有的匠户全部编入临清军成立新的铁器作坊,与那些日本人一起搞了铁器研发机构,专门用于新技术的开发与张元彪布置下来的铁器制作。

经过这样的改制之后,张元彪手下的李国藩陈浩南等人就从生产与调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专心地投入到军队的管理之中,而这样改制之后的经营与销售完全交给了临清商会,以前因为产能上不去造成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得到了临清军技术的临清商会通过自己的管理实现了盘剥工人的利益最大化,日夜不停地把商品通过大运河新型马车输送到南北两京的商业圈,创造出来的价值真是数钱数到手软。

黄婉薇和龙虎豹三兄弟就成了管理财务和监督账本的主要人员,张元彪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从游骑兵中抽调出了二十人组建了新的组织“临清军内务部”,专门负责打探消息和保护重要人员,对于侵犯临清军利益的事也有刺杀与收买线人的工作,算是临清军的对外情报机构,负责人就选为陈浩南,这样一来他们兄弟俩都成了临清军的情报人员,北有天地会,南有内务部,因为经费充足,内务部的发展很是迅猛,在临清城支起的情报系统,可以第一时间知道谁会对临清军不利,以便于张元彪早点做出选择。

PS:为了剧情的合理性,这一章就快刀斩乱麻地完成了临清军的经济改革,以后经济发展上的故事会比较少,这样的处理也是笔者思前想后的结果,临清作为明末名满天下的大城市,其商业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对于传统的封建国家,对于打压商人势力最大的原因就是这些人有钱会有些不安分的想法,这也是中国的一个悲剧,因为缺乏商人治国的经历,中国的封建社会其实一直都没有摆脱兴亡交替的宿命,反倒是商人文化盛行的西方在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契约精神与阶级民主。

比如说荷兰的女大公为了收税与商人达成协议不得绕开商人组成的议会自己找丈夫,再比如拿破仑战争时期英法政府为了打仗找银行借钱那也是必须要偿还。正是基于这样的契约精神,西方就能诞生海事保险这样的业务,极大的刺激了航海业的发展。这种事放在明清时代的中国那是想也不要想的。

虽然说中华地大物博,很多人说什么专制体制有点多,但是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些年看了不少的穿越小说,主角们大多是建立了一套上行下效的帝王政治模式,随着时间的流逝,真正的结果就是忠诚的手下纷纷成为大大小小的军头,而那些勤勤恳恳的文臣最后也会被腐蚀成随处可见油滑官吏。指望着拥有权力的人靠着自我约束成为好的官员,那就像给人刀子让他们不要去伤害人,按照吴思大神《潜规则》中的描述,拥有合法伤害权的人即便是自己不想去伤害人选择当一个清官,也会让周围的人千方百计地污染,直到沆瀣一气或者被排挤出去。这是清官的宿命也是社会的悲哀。

所以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张元彪就要去践行阶级民主和包税制度,阶级民主临清军的模式也类似于刘备之于西川,是一支拥有国家的军队,通过商人与军人的力量达成最后的胜利.

这样写,就注定了这不是爽文,所以现在小说的收藏和推荐票一直都很低迷,但是笔者还是蛮开心的,因为这么多年来一直想写一本穿越明末的书,现在我在写,还有一些读者在看,这就是挺好的情况.

再次谢谢支持我的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