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呢,后来陈教授怎么说的?”王老五被完全勾起了好奇心,想马上知道事情的原委。
“陈教授把他的藏品给我看后,我才真正相信了合欢佛上的男人确实是安禄山本人,因为,他那尊藏品底座上,也有个与合欢佛一模一样的字,也就是翻译成汉语的‘安’字,并且,他那尊唐三彩的底座上,除了这个‘安’字外,还有一行字,也是古蒙古文铸的,我问他这行字的意思,他说:‘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大燕雄武皇帝。’我当时就想,是不是安禄山在洛阳当了皇帝后,烧制了一批唐三彩,所以顺便也烧制了合欢佛呢?当我这样问陈教授的时候,他哈哈大笑的回答:‘合欢佛的烧制时间要早于我这尊皇帝,你没看出来吗?我的这尊皇帝,与合欢佛上的男人,尽管从模样上是一个样,但还是有很大的区别,那就是胖瘦的区别,合欢佛的安禄山,肚子可没这尊皇帝的像大,脸部皮肤光滑,说明还是青壮年,而这尊皇帝像,却是大腹便便,脸部肌肉松弛,说明已经老了。’我再仔细的把他那尊皇帝像与合欢佛照片上的男人作了比较,还真如他所说,确实如此。”萧伯年讲到这里,感慨的说:“王先生,我是真没想到啊,你的合欢佛,竟然与这个历史风云人物牵扯在了一起,这大大提升了合欢佛的价值,光凭这点,就难以用金钱来衡量。”
王老五心情非常激动,他不是因为合欢佛的价值多或少激动,而是为萧伯年了解到的历史激动,自己做梦也想不到,当年学过的历史人物竟然会与自己这么接近,好似这个历史风云人物就在眼前,合欢佛上男人刚猛的样子,让他仿佛看到了一千二百多年前安禄山的模样,一个胡人,把号称盛世的李唐王朝闹得差点亡国,他究竟有多大的能量啊,那些追随他的人,该是多么的有勇有谋,不然,光凭他一个人,再怎么勇猛,再怎么足智多谋,也不可能登上皇帝宝座的,其中的历史渊源,恐怕要牵扯出不少的人物来,其合欢佛背后的故事,还不知道会有多少,王老五似乎被深深吸引住了。
“后来呢?后来陈教授还说了些什么?”王老五有些迫不及待的追问萧伯年。
“哈哈,怎么样?精彩吧?看把你急的,别急,后面还有你想都想不到的事情呢,我说这个陈浩廷也真是,平时不显山露水的,他心里原来有这么多东西,还都是真货,原来跟了郭老先生的人,还真学到了不少真东西呢。这样吧,我也不说与他的对话了,要是照这样讲述,恐怕到天亮也讲不完,我直接把他说的话用我的语言给你描述,那样你听起来也要直观些。”萧伯年端起茶杯,喝了口茶,开始给王老五具体的讲述:
“原来,安禄山的名字不叫安禄山,他生于公圆703年,死于757年,活了54岁。他是唐朝营州柳城人(今辽宁朝阳),本名轧荦山,他的生父姓康,是鲜卑人,他的母亲是个突厥人,他可算是个混血优良杂种。后来他的母亲改嫁给一个少数民族守边的将领,这个将领名叫安延偃(yan),其实,这个叫‘安延偃’的守边将领,只是个名字,不是姓名,在安禄山母亲拖着安禄山这支‘油瓶’改嫁到这个名叫‘安延偃’家后,安禄山假冒了汉人的安姓,改名为安禄山,意思是要永享俸禄如山一样多的意思。从他改名字上看,这小子不仅有学问,还很有野心。安禄山自小追随继父在边关长大,不仅对边关地势熟悉,而且懂九种塞外少数民族语言,因为懂得语言多,人又狡诈多智,善于揣度人意,所以在边关汉人与塞外人相互做买卖时,他成了个市牙郎(也叫互市郎),什么是‘互市郎’呢?相当于现在的中介人,帮做买卖的汉人和塞外人当翻译,从中收取中介费,他自己也顺便做点牛羊买卖,于是认识了一个同乡人,这个人就是史思明。”
“史思明也是个杂种,是突厥族中的杂胡,本名不叫史思明,叫窣(su音同苏)干,与安禄山同年生,死于761年。史思明这个名字,是唐玄宗后来因为他屡立战功,进朝奏事时赐给他的。这个安禄山的同乡,青年时期是个马贩子,专门买卖马匹,常来往于塞外与大唐边境,日子久了,又因为是同年同乡,于是与安禄山成了好哥们,称安禄山为大哥。”
“那么,安禄山这个市牙郎是怎么走上仕途的呢?这里边有个离奇故事。开圆二十年,也就是公圆732年间,安禄山不知道是穷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竟然与几个盗贼一起,偷盗守边军队的羊群去卖,被官军抓住后,押送到范阳节度使张守珪那里,张守珪大怒,判所有盗窃军羊的人死罪,要立即斩首,在安禄山将被拖到刑场砍头的时候,安禄山却大声呼喊:‘大夫不欲灭奚、契丹两蕃耶?而杀壮士!’。那时候的边关大帅,都挂着御史大夫和光禄大夫的头衔,所以被百姓叫作‘大夫’。张守珪一听,觉得这个盗贼胆子还真不小,于是走出来看,见安禄山看到自己不仅不低头,反而怒目相视,他再仔细看,发觉这个盗贼其貌非凡,有一股子霸气,于是大声呵斥安禄山:‘该死的番奴,盗我军羊,死到临头还敢与本帅吼叫!’安禄山马上争辩道:‘大夫要是用我,区区几头羊算得了什么?我可以用城池和土地来偿还大夫。’也该安禄山活命,张守珪对他的狡辩很感兴趣,于是问他:‘贼人有何能耐,胆敢出此狂言。’安禄山跪着爬前几步说:‘犯奴知晓多种番语,塞外地势熟记于胸,身上有用不完的蛮力,数人难以近身,若大夫预灭奚、契丹,犯奴必效死力!’安禄山的一番说辞,打动了这个守边大帅,因为他的心思很明确,就是想立功,立功后好到朝中当宰相,他见安禄山身形壮武,死到临头还谈吐不凡,而且声音洪亮,毫无惧色,便决定留下他,并让安禄山当了一名捉‘生将’,也就是现在说的侦察兵小头目,相当于侦察排长或是连长之类的下级军官,安禄山又招募了几个常出入边关做买卖的好友,都是少数民族中的佼佼者,史思明就是其中一个。”
“安禄山初入仕途,可谓春风得意,也很卖命,带领着手下众人,他本人骁勇过人,又熟谙山川地势,所以每次出击侦察,与敌人相遇,都能以少胜多,还擒获不少契丹人,因军功卓著,被提升为偏将。其后更是‘所向披靡’,他这个人又很会吹牛拍马,深受张守珪喜欢,被这个边关大帅收为养子,并以军功卓著为借口,加升安禄山为员外左骑卫将军,充任衙前讨击使。”
“开圆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圆736年,安禄山已经升任为平卢将军。有一次,安禄山带领麾下将士,奉命讨伐契丹,这次他的运气没那么好,中了契丹大军的埋伏,大败而逃,据说几乎全军覆灭,张守珪为此大怒,不得不奏请朝廷将安禄山斩首。可是,这一次又让他逃过一劫,为什么呢?这里边涉及了当时朝廷中的权利争斗。”
“朝中有个能人,是个宰相,叫张九龄,这个人不仅文才冠绝朝野,他还有一种朝野尽晓的本事,就是能鉴识人才,这种本事达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他可以站在一个人面前,观察这个人的眼色,就能知道其人品高下。张守珪的奏折首先到了张九龄手里,他平时对安禄山有所耳闻,尽管没见过,但他断定这个安禄山不是个好东西,所以在张守珪的奏折上这样的批示:立斩禄山,就地正法!”
“张九龄可不是一个喜好杀戮的宰相,反而他很爱惜将领,有将军战败,他往往会在李隆基面前帮着说好话,救下过不少将军的性命,可他这次为什么会如此坚决要杀安禄山呢?难道他与安禄山有深仇大恨不成?其实,张九龄这个时候还没见过安禄山本人呢,怎么会有深仇大恨呢,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李唐江山考虑,因为张九龄听说,安禄山在军士面前说过他降生之夜的事情,说他在降生时,有红光满罩他出生的帐篷,经久不散,还有各种野兽维护在帐篷外守护,对天嘶鸣。为此,张九龄判断出安禄山野心不小,留下必将是李唐王朝的祸患,是天下百姓的灾星。”
(请读者朋友请到以下地址阅读正版完整的《王老五的**生活》系列作品
本书首发。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