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李星沅(2 / 2)

确实是前途未卜。

但还得去。

仔细琢磨,清政府派遣的郑祖琛、林则徐、张必禄、向荣、李星沅等人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都身经百战,并且打压过反清起义

林则徐历经鸦片战争,在云南平乱苗民起义:张必禄不但在广州曾抗击英军,还围剿云南的*起义;

向荣、郑祖琛曾联手镇压天地会李元发起义;

---------有经验----或许朝廷是这么想的。

或许清廷想不到这么深,那就是另一种解释-----就近原则,北方的官吏有点远,还不到飞奔过来的时候。

“爱民如子,大利民生”这是历史对李星沅的评价。可见他是一个好地方官。

准确的说他是一个好巡抚,好文官。

好的文官大多不会打仗,即便是打过仗,也不等于会打仗;就好像喝过酒并不等于很能喝酒一样。

李大人就是如此。

武官难当。

可明、清偏偏都是进士做总督,武将大多是提督,做到总督的太少了。

他和巡抚周天爵、提督向荣,由于不是一路人,素来不和,在战事上互相掣肘,导致屡战屡败。

尽管如此,李星沅还是不断催促向荣进兵。

因为这是他的职责,他是钦差大臣。

向荣带过兵、打过仗,而且很会带兵、会打仗。可他有一样他不会,他不会听李星沅的。

向提督在牛排岭一战尝到了太平军的厉害,认为所率清军在兵力上并不占优势,目前不可能对太平军进行围歼。

既然打不了别人,那就得防止被别人打;还是先自报为好。

周天爵也坚持“相持”。

由于心情郁闷,又受到朝廷的责备,李星沅旧病复发,1851年5月病逝于军中,谥文恭。

很意外,出师未捷,却先折了几员重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