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一)关于《》的写作动机(1 / 2)

大流歌 筱路 3143 字 2019-11-05

 后记

在征求意见的座谈会上,在老友之间的倾谈中,人们围绕《大流歌》的生成、遭遇和前景展开议论.I.com现将议论的主要问题整理如下,可能有助于读者了解这部具有某些独到品性的作品。

(一)关于《大流歌》的写作动机

问:退休了,本该北窗高卧颖养天年。你为什么自找苦吃“爬格子”,码起“大部头”来?

答:人活着总得有点作为,有点寄托。据说,老年人常动脑子,可以降低老年痴呆症病机率。我从25岁开始的25个春秋,全是在守卫北疆的边防岗位上度过的。那是一段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是内地人,包括现在去中俄边境地区工作、旅游、经商的人,已经无法体验到的感受。可以说有一种使命感,一直在驱使着我写去《大流歌》。

问: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比重还将逐年增大。到本世纪中叶,全国的老年人将过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达到四亿以上。这是个严肃的社会问题。现在的不少退休人无所事事、心情烦躁,有的常年以扑克、象棋、麻将打时光。你却与众不同,怎么想到投身写作了呢?

答:人老了,常有孤独感。退休了,往往觉得百无聊赖,不得不为打空闲时光费心思。达国家的展史证明,人均gdp过三千美元以后,人们对精神财富的需求就会过对物质财富的需求。目前的中国,整体上已经在这个水准上下,部分地区已经过。人到老年,比青壮年时代需要更多、更丰富的精神食粮。老年文化需求的在全社会文化中的份额,必将伴随人民生活的改善和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大而快扩张,势必对社会保障事业,特别是群众文化建设带来挑战。一《常回家看看》,打不了老年人的空旷白昼和漫长夜晚。搓麻将、甩扑克和“将军”,可以是老年生活的点缀和“调料”,不能、也不应该成为主色调。

繁荣老年文化,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依赖政府包揽。老年人的精神营养,也不能单靠儿女们孝敬。中青年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有事业,有孩子,与老人也有代沟。老年生活是老人品味的,老年心声得老人来表达。老年人亲身参与老年文化的创造,是个不应该回避的现实课题。

间:创作《大流歌》的出点,或者说动机是什么?使命感不等同于动机吧?

答:地球上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人口最多,一个国土最广。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导致政治上、经济上分道扬镳,上升为军事上的大对垒。面对危及国家安全的武力威胁,中国进行了长达二十年顽强不屈地抗争。这场抗争的结果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赢得了全球人民的同情与尊重,完全独立自主地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而她的对手却日渐衰落,以至于解体。然而,那场对抗过去二十年了,华夏文坛却没有像以往历次与强大对手抗争那样,呈现连续几代人的创作**。也许本人孤陋寡闻,连一部反映那场对抗的作品也没看到。这令很多辞世的对抗参与者抱憾终生。令很多健在的对抗参与者心怀不平。也令更多关注那段历史的人,至今不识那场对抗的庐山真面目。

作为当年军队的初级干部,本人参加了北疆边防部队的组建,亲历了中苏边界上的摩擦、争斗、厮杀、对垒全过程,几乎介入了其中各种斗争形式。如果没有那场对抗,我就不用离开深爱的黄海之滨,我的人生历程就会改写。我为那场对抗耗去了一生中最宝贵的四分之一世纪时光。我的那一双在武装对抗中出生并倍受磨难的儿女,一个也是伤残军人,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另一个也动过大手术。作为过来人,无论如何忘不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征程。作为还健在的文学爱好者,觉得自己有责任为此做点什么。我曾对几位共过事的退役将军说,不把那段中苏边界对抗史从档案库推到文坛上去,我死不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