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五道明算题(1 / 2)

 接下来的几天,林迎等人依旧是起早贪黑,相继又参加了县试第三场的“再覆”,以及第四场的“连覆”。

这两场考试紧随着覆试进行,每天一场,每场都考一天。

其中再覆那场,上午先是考了一篇五经文,所谓五经文,也叫经论,它与四书文相差不大,只是考题是从四书五经中的“五经”里面产生的罢了。

林迎考的这场,考题选自《诗经》中的一句。

说起《诗经》,那可是众多典籍中较为特殊的存在,其它典籍著作也特别喜欢引用《诗经》中的话语,来作为其论点的佐证。即便到了后世,不少人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也常拿诗经来做参考。

到了下午,依旧是两道题,先是让考生作了一篇骈赋,那是一种犹如对联串缀起来的文章,也叫俳赋,难度极大。之后又再次让考生默写了一遍《御言圣训》,完成后方可交卷。

至于后面的那场连覆,考试内容的涵盖面就极广了。

杂文、经义、诗赋,各一篇,甚至连考题都懒得想了,直接让考生自由发挥,以此考察学生们平时的写文情况。

凡心系科举者,胸中自有文章。

事实上到了这一时刻,县试的结果已经大差不大了,只是对于排名,县尊大人还需通过多角度进行斟酌。名单中那些排名靠后的学子,也还有被更换的可能。

眨眼到了最后一天。

这天早上,林迎等人照例天还没亮时就进入了考场。

今天是县试的最后一场,所考的不再是四书五经或是杂文、诗赋之类的题目,而是全由杜县令的偏好,随意出题。

毕竟是最后一场了,县尊大人也可以任性一回,选拔与自己同好的学子。

而杜县令给出的考题也十分出人意料,居然是好几道算术题。

林迎清晰的记得,当最后一场“连覆”宣告开始,小吏们举着考题贴板巡游而来的时候,周围考生齐刷刷地发出了抽吸的声音。

考题一共五道,难度虽然都不大,但对于没有认真研习过明算的学子而言,这五道题,每道题都可以说是非常的刁钻。

五道题,共考一个上午!

每隔一刻钟公布一道题。

若考生们还未答完前题,可先将后公布的考题抄下,之后再徐徐作答。

其中第一题是较为传统的鸡兔同笼问题。

难度虽有,但只要习读过明算的考生,基本都接触过这类题。

杜县令所出的,无非是改了改数字,又换了同笼的物种罢了。

【有兽,六首四足;禽,四首二足。今,上有七十六首,下有四十六足。问:禽、兽各几何?】

答曰:八兽、七禽。

几乎没有经过什么思考,林迎很快就通过算术得到了答案。

其他学子虽然没有他那么快,但经过短暂的蹙眉冥思,也有不少考生已经开始动笔了。

这类传统题目终归没太大的新颖感,但凡翻阅过《孙子算经》,对它都不会陌生。

林迎觉得,在场的考生如果仔细运算的话,应该都能解出这道题吧。

实在解不出的,只能说平时涉猎的不够宽广。

如果在他们眼里只有四书五经以及它们的释注,而没有《孙子算经》等杂书的位置,那便是一心只在死读书,被淘汰了也不算太冤枉。

又如下一道隔壁分银的题,也是《孙子算经》中的经典题目。

【只闻隔壁客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四两一份多四两,半斤一份少半斤,试问多少客人多少银?】(古时1斤16两)

答曰:三人、一斤(16两)。

第三题,则是米夫的路程问题。

【今有米夫行乘往返两地,装米日行20里,不装米则日行30里,昼行夜寐,十日往返三次,问两地相距几许?】

说实话,当看到这道题的时候,林迎瞬间有了种回到小学课堂做习题的错觉。

这种感觉,还是挺让人怀念的。

嘴角微微勾起,林迎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稍稍一列算式,经过简单的运算,就得出答案为40里。

当然,知道答案了是一回事,他还要将过程转化为文字描述,这样才便于考官阅卷。

林迎做题的时候心想,这时候要是能够普及基础算式,并引入阿拉伯数字,那该多方便啊。

……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

前三道题确实都没什么难度,但这是因人而异的,对某些考生来说,这些题便已有拦路虎的架势了。

随着考试继续,考场中俨然分成了精通明算和不精通明算的两类群体。

他们或游刃有余,或稍显吃力,又或面露愁苦,无从下手。

林迎无暇顾及旁人,此时三题过后,他终于遇到了稍微有点费脑筋的题目。

【今有刘老汉,膝下二子,初本金20两,交兄弟二人行商贾事,逢大灾,所盈甚少。

现,兄弟二人欲分账款,兄已婚而弟未娶,故与弟多5两,兄弟二人恰为整,均满意。

是日,刘老汉大寿,有一美玉,其价不菲,弟欲倾所有赠父,然所缺9两,兄弟二人合买,亦不够。

问:兄弟各有钱几许?美玉售价几何?】

林迎看完题目后陷入到了沉思当中,他相信,绝大多数考生看到这道题目的时候,表情一定是懵逼的。

确实,这道题看似给出了许多条件,但又好像什么条件都没给,始终缺乏将这些线索连贯起来的关键。

对于平日里习惯了读圣贤书的学子而言,这道题简直是将他们的智商按在了地上摩擦。

不少人在拿道题后便开始抓耳挠腮,却始终不得要领,神色逐渐变得难看起来。

就连林迎在看到这道题后,也是略微的感到有些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