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科举是很不成熟的。
秦代之前中国采用的是世袭制度取士。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之下,社会阶级分明。
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按伦常,依照血缘世袭。
到了东周,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国君服务。
汉朝时采用的是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民间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更是变成世家统治社会了,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不但堵塞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所以隋朝才开始进行了改革,可以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这导致科举制度到了唐初,仍然还是一个婴儿状态。
单单看唐代科举考试设科就觉得有点晕。
其中常设的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
这让寒门士子怎么选?
后世很多农村学生高考选专业的时候,几乎都是乱选的,因为搞不清楚各个专业以后具体做什么,有什么优劣。
大唐的科举科目虽然没有不好选到如此程度,但是种类太多,不利于推广。
当然,张华也不觉得后世统一成“八股文”的科举就是好。
折中一下,将一大堆的科目消减到五门左右,张华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数字。
“你认为具体要怎么消减呢?”
张华的这个提议,李世民以前倒是没有考虑过,所以干脆直接问。
“陛下,科举制度里面,以秀才科为最高,所以被录取也最难。隋代秀才科先后录取不过10人,大唐秀才科每次录取的也仅一二人,由于秀才科录取的难度较大,微臣认为可以取消。”
“进士科最受士子青睐,这个自然是要保留的。明经科注重三礼,即、、和三传,即、、以及、等的考核,是仅次于进士科的科目,自然也是要保留的。”
“明法科,也就是法律科,主要考律、令等知识,主要是试考生对朝廷刑法和国家组织制度的了解程度,微臣觉得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科目,但是没有得到重视,录取人数很少。”
“明算科,即算术科,着重考核算术,要求详明术理……”
张华一一点评了大唐科举科目的优缺点,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好在当初开设蒙学的时候,张华就考虑过蒙学学童的出路问题,也跟多啦好好的了解过大唐的科举制度,要不然今天还真是说不上来。
而李世民看着侃侃而谈的张华,虽然表面上宠辱不惊,其实心里也是非常震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