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清军内讧(2 / 2)

就这样,姚启圣和施琅暂时算是被康熙稳住了。要按照施琅以前的脾气,出了这档子事情,肯定是要和姚启圣对着干的。好在吃了十三年冷饭的施琅此时的政治水平已经远非当年的愣头青可比。

但是,要知道,施琅常年在福建混,他是不太可能搞出一个哗众取宠的意见的。

事实上,这次的真理确实掌握在施琅手中。

吃过两次亏的施琅,对台湾地区的气候学达到了专家级的水平。我相信如果在当时评选中科院院士,施琅同志必定能以气象学方面的造诣成功当选。

诚然冬天没有台风,问题是,除了讲究气候,海战还有个重要地方也需要考虑:阵型。

冬天的东北风十分强烈,是基本上保持不了阵型的。当年征讨台湾,全是吃了冬天北风的亏,再也不能沿袭旧路。而夏天的风就没这方面的烦恼:南风很柔和,舟船不会被风吹散,将士无晕船之苦,有利进攻。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是,施琅认为,守台必守澎湖,刘国轩必定会在澎湖部下全部主力,攻破澎湖,台湾则不战而下!

至于台风问题,在熟悉气象学的施琅看来,完全不是问题。

虽然缺少气象卫星,但是在和老天斗了这么久,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沿海人民虽然无法预测一个月,但是对于几天之后的风力变化,还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的。因此在施琅看来,台风完全不是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啊!

李光地虽然不是太理解姚启圣和施琅讲的气象学道理,但是李光地判断,施琅的经验绝对要比姚启圣丰富。所以李光地果断站在了施琅这一边!

领导就是有水平!

施琅有了李光地的支援,也没有改变局势。因为与李光地一起来的特派员宁海将军喇哈达,支持姚启圣。

在喇哈达看来,姚启圣是自己人。虽然姚启圣和自己满汉有别,但是和施琅李光地相比,姚启圣那也是汉军旗人,和自己好歹还算是一个系统的。

这倒好,先是两人争执,后来派了调解人,一人支持一个。事情还是没有解决。

不仅如此,这个事情闹到了朝廷上,结果在朝廷上竟然也形成了两派,谁也说服不了谁。就这样拖了几个月,一直拖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

这下施琅坐不住了,这夏天到了,按照自己的计划,本来正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时候啊!

因此施琅让康熙尽快拿出决策(其实就是赶紧让自己出兵)。没办法,康熙只能再次派

喇哈达过来了解情况。

喇哈达自然是向着姚总督说话,施琅算是被坑了。

这个世界上,笑到最后才能笑得最好。

施琅,其实你完全不必沮丧,很快你就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拿到专征权。

就在形势有利于姚启圣的时候,也许是立功心切,也许是年老发昏,总之就是,姚启圣出了个昏招。<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