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王辅臣反叛(2 / 2)

康熙知道了张勇和王辅臣有了摩擦,为了维护这一地区的安定团结,以及应付可能发生的紧急事件。康熙下令,授以刑部尚书莫洛全权,掌管陕甘两省,两省所有官员,兵马,粮饷全由莫洛统一指挥,等湖广,四川平定了以后再回朝。

大家如果还记得的话,莫洛正是撤藩行动中的为数不多的激进派之一。当然,对于政治,我们永远要明白一个道理,主张撤藩的未必是好人,主张不撤藩的也未必是坏人。

这个莫洛,虽然主张削藩,但是,从他的经历来看,这个人是一个比较精明的投资专家。莫洛:满洲正红旗人。他早年依附于鳌拜,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好处,后来鳌拜倒台,有人上书弹劾莫洛为鳌拜亲信,好在康熙并没有想追究鳌拜的同党。

后来他凭借在官场上混出来的敏锐的眼光,左右逢源,被提升为刑部尚书。

在削藩大讨论中,投资专家莫洛敏锐地把握住了少年康熙的心态,果断地支持康熙,主张撤藩,让康熙感动的一塌糊涂,因此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用

这一次康熙可谓对莫洛抱有极大的期望,为了能叫边疆大将统一行动听指挥,康熙特意提高了莫洛的地位,加封莫洛为武英殿大学士,仍以刑部尚书的身份兼管兵部,还兼任督察院右都御史,兼任陕西经略,授予尚方宝剑,如有不服者可先斩后奏。

这么玩命的加封,他根本就把莫洛当成了自己亲临陕甘。莫洛见康熙如此重视自己,屁颠屁颠去陕甘上班。

但是,康熙忽视一个很小的细节,当年和王辅臣在陕西闹了一些矛盾的,正是这个莫洛。

莫洛是典型投机分子,他本事不大,野心不小,善于钻营,只关心自己的官职,像王辅臣这种底层慢慢爬上来的,对他来说,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他一直看不起王辅臣。王辅臣是北方汉子,直来直去,你个小破官凭啥瞧不起我!眼看双方的关系就要爆发,莫洛被调走了,双方的矛盾得到了暂时的缓解。

莫洛这次“王者归来”,俨然成了王辅臣的顶头上司,必须得出口当年的鸟气。开始的时候莫洛还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打仗的材料,平叛的事情还得依靠王辅臣。后来一个人的加盟,助长了他嚣张的气焰。

这个人就是和王辅臣有矛盾的张勇。莫洛一到,张勇就主动打招呼,寻求合作。就局势而言,这两位共同的敌人不是吴三桂,而是王辅臣,所以根本就不存在障碍。就人品而言,张勇一点没有骨气,所以没有交流障碍。

经过了一番潜规则,双方达成协议,成立了联盟,共同对付王辅臣。

有了张勇的支持,莫洛腰杆直了,说话立刻底气十足。以后开会,处处与王辅臣作对。到了最后,王辅臣说的每一句话,都会遭到莫洛的恶言讽刺,随意辱骂。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都做了表率,莫洛手下的满洲官员,也个个“侧目”,全都瞧不起王辅臣。王辅臣的日子很难过。

由于莫洛对王辅臣做的太过,饱受委屈的王辅臣终于忍不住了,他给康熙写信,控诉了莫洛和张勇的行径。

康熙很快回了一封和稀泥的圣旨,派人告诫莫洛,要他多多听王辅臣的建议。

莫洛看了圣旨后一点也不吸取教训,反而认为是王辅臣故意拿皇帝压他,更加厌恶王辅臣,动不动就鸡蛋里挑骨头,把王辅臣臭骂一顿。

忍无可忍的王辅臣第二次上疏,陈诉自己曾担任云南总兵,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请求去湖南战场建功立业,躲开讨人厌的莫洛。

奏折上去了,如石沉大海,了无音讯。原因是康熙正处于悲愤之中,他的老婆死了。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康熙皇帝的皇后赫舍里氏走了,享年22岁。死因是难产后出现的危症,但还是生下了皇七子胤(也是皇二子,前面夭折了五个),皇后只是看了一眼自己新出生的儿子和心爱的丈夫,就与世长辞了。

对这位皇后,康熙是有很深的感情的。<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