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王辅臣反叛(1 / 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对于康熙来说,南方的形势算是有喜有悲,基本上扯了个平手,还算能接受,那么陕西的反叛,就让康熙抓狂了。因为本来这个地区是平叛的主战场,结果竟然反了水。这个地方的反水,其实是个意外。反水的,是一个叫王辅臣的人。

说起王辅臣,这个人的传奇经历,比之吴三桂、李成栋等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关于王辅臣的出生年月,已经查不到资料了。只知道他是山西大同人,本姓李。早年参加过农民军,跟着一个姓王的将领,为了迅速上位,王辅臣同志不惜认了这位姓王的将领做干爹,并且把名字也改成王姓。

后来王大人投降了明军,跟着大同的总兵姜襄混。清军入关之后,他自然也跟着姜襄投降了多尔衮。

后来姜襄造多尔衮的反,他自然也紧跟着领导后面造了反。正是在这次战役中,王大人一战成名,表现得异常勇猛,纵横山西,江湖人送外号“马鹞子”。

鹞子是鹰的一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里用“马鹞子”比喻他“善骑射,马上如飞,勇冠三军,所向不可挡”。

不过王大人不愧是一个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聪明人,他看到姜襄的反正前途渺茫,果断投降了阿济格。由于王大人这次投降得十分及时,也因此免去了在大同之屠中被杀的命运。

阿济格喜欢他的才干,将他收为身边侍卫,还把他编入了汉军正白旗。后来阿济格获罪被囚,王辅臣受到牵连,被罚去内务府当奴役。顺治亲政后,爱惜他的才干,从新任命他为御前一等侍卫,委以重任。王辅臣摇身一变,成了顺治身前的红人。

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命令洪承畴出征西南,并叫王辅臣随军出征,当洪承畴的贴身侍卫。王辅臣之前只是听说过洪承畴,没想到自己能服侍这位传说中的人物,激动得不行,对洪承畴毕恭毕敬。

每次行军,他必须亲自给洪承畴牵马。遇到险阻下马行走时,他必须背洪承畴,洪承畴不吃饭他不吃饭,洪承畴不穿衣他不穿衣,洪承畴不睡觉他不睡觉,洪承畴不上厕所他……。反正就是洪承畴到哪他就跟到哪,寸步不离左右。洪承畴十分感动,就私下里传授了他很多兵法和心得,叫王辅臣受益匪浅。

后来朝廷命吴三桂镇守云南,洪承畴回京,王辅臣就隶属了吴三桂。吴三桂久闻“马鹞子”的威名,对他有如自己的儿子,天天御赐珍贵宝物,好的叫其他人看着都流口水。

王辅臣为了感谢吴三桂,如同侍奉洪承畴一样侍奉他,竭诚竭忠。更难得的是,王辅臣从来不把自己当成吴三桂的红人,为人相当低调,跟周围同事都能打成一片,在群众中口碑也不错。

康熙亲政后,为了表彰王辅臣的功劳,下诏调他进京重新安排工作。王辅臣一到京城就受到了康熙空前的礼遇,天天给赏赐,都是一车一车的给。康熙与他聊的非常投机,以至于到了一日不找他聊天,康熙就浑身不舒服,但一聊俩人就忘了时间,常常聊到深更半夜,叫其他的大臣们“骇然”。

王辅臣离京时,康熙命令钦天监选择吉日,亲自给王辅臣送行。如此的待遇对于一位大臣来说,是最大的荣幸。王辅臣当时就跪地下痛哭流涕,发誓一定肝脑涂地报效皇帝.

王辅臣就这样去了陕西,他没有辜负康熙的厚望,去了以后干的还不错,除了和一个人闹了一些矛盾,总体成绩还算理想。在他的带领下,明末重灾区陕西国民生产总值有了显著提高,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但正是这个和王辅臣有矛盾的人,改变了王辅臣的命运。

吴三桂刚一起兵,以为凭借自己对王辅臣的恩情,认定他一定会闻风而动,听命于他。于是就选派特使,携带两封信和两份委任状(注意数量)交给王辅臣,希望他能助自己成就大业。

吴三桂万万没想到,王辅臣根本就不参加叛乱,用一根绳子把吴三桂的使者捆送京城,还叫自己的儿子王继贞亲自押送,并叫儿子不必回来,就留在京城当“人质”,以表示对康熙的忠心。

康熙看了以后非常的高兴,为了表彰王辅臣的忠心,就加封了王辅臣的官职,还封王继贞为大理寺少卿(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助理)。

对于这种嘉奖,王辅臣也很高兴,真是皆大欢喜,大家都很满意,可有一个人不高兴了,他就是甘肃总督张勇。

当时吴三桂送了两封信和两份委任状,其中有一份是托王辅臣转交给张勇。结果王辅臣为了邀功请赏,脑袋一热就全都上交了,也忘了和张勇商量。

张勇知道后非常的不高兴:“咱们俩人一起共事,这么重大的事也不通知我,就知道自己吃独食,单独表态效忠朝廷,你这不是成心叫朝廷怀疑我,出卖我吗?”张勇和王辅臣就此结下了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