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文字狱1(1 / 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要说文字狱,可以用历史悠久来形容,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几千年可谓连绵不绝,不可断绝。比如1079年,在以史上文网宽松著名的北宋朝,当时的“北宋作协主席”苏轼同志因作诗涉嫌“毁谤朝政”被捕,株连了许多与苏轼有诗文往来的人,一时人人自危。不过说到底,以往的文字狱不过是个权利斗争的问题。

苏轼之所以被搞,那也是因为他反对宋神宗变法。否则宋神宗才不会吃饱撑着搞这位苏大才子。

关于清朝的文字狱,从满清入关就有了,和以前任何一个朝代一样,打击的目标也主要是整肃内部,或为上层人物之间争权夺利。比如说多尔衮对于称呼的纠结,再比如对于豪格的打击,文字狱也算是其一个手段。

但是,将文字狱初步扩大化,搞到民间,鳌拜开了个很坏的头。从此诞生了清朝言论检查官,开始了中国的言论出版审查专制,中国人的“言论自由之人权”由此大倒退。(真正将文字狱发挥到极致,搞出了自上而下大规模思想整顿运动的,则是所谓的十全天子乾隆,当然,这是后话,以后再讲)。

在鳌拜执政期间,主要有两起。(注意,网上说,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是最严重的,实际上,康熙年间最严重的文字狱主要就是辅政大臣执政的时候搞出来的。该是谁的脏水就记在谁的头上。)

第一是顺治18年的“哭庙案”。这一年顺治正月初七就去世了,康熙还小。这起案子,四位辅政大臣自然是第一责任人。

刚开始,这其实是一件非常普通的读书人群体上访事件。最后被官方定性为一场意识形态斗争,他们认为这是清定鼎中原后江南士子不满其统治的表现。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吴县(属于苏州)新任知县任维初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征税任务,不恤民情,动用武力,把不按时交税的民众统统拉到县衙打板子,甚至还打死了一个人。同时他自己却盗卖官米,中饱私囊,弄得怨声载道,骂声滚滚,连一向和官府一个鼻孔出气的苏州士绅都看不下去了,愤愤地说道:“自明太祖立法至我朝定鼎以来,未有如维初之典守自盗者也。”

谁来为民请命呢?苏州的读书人拍案而起了。他们继承苏州学界遇到不平事就哭孔庙的传统,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四日,即全国官员为刚刚驾崩的顺治皇帝哭灵的最后一天,组织了百余人集体到孔庙哭诉痛斥任维初的暴政。他们从孔庙一直哭到江苏省巡抚大堂,沿街还散发传单,大呼口号。事情闹得有点大,但它还是一桩上访事件,虽然过激了点。

巡抚朱国治是怎样处理这次群体性上访的呢?孰是孰非可以慢慢处理,当务之急是驱散人群,防止群情失控。他一面下令逮捕知县任维初,一面悍然出动兵卒强制驱散人群,并捉拿了领头的11名读书人。

应该说,朱国治的处理是妥当的。逮捕任维初,可以平息民愤;捉拿领头的读书人,则显示了政府不允许群众随便闹事的态度。

然而,拿人容易定罪难。为什么呢?那任维初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征税任务,才对群众动武的。换句话说,他若不动武,怎么完成征税任务?因此,任维初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工作。对于这样忠于职守的干部,怎么能惩处呢?再说,朝廷因为连年用兵,财政实在紧张,正在加紧督促各省尽快征税,上交朝廷。若让朝廷知道他朱国治惩处了这样卖力工作的干部,会有他朱国治的好果子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