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八卦花边(1 / 2)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0 字 2022-11-04

 早在年前,“信江杂志报”便连篇累牍的刊登各种与本届花魁大会有关的消息,大有要成妇孺皆知、全民参与之势。

是的,这个时空的报业已得到长足的发展,除了官方邸报,民间亦有形形色色的各类报刊。

西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地方各郡在京都长安设“邸”,派代表常驻此处办事,邸吏们定期把皇帝谕旨、朝廷政令、国家大事、朝臣奏议、重要案件等有关新闻情报,写在竹简或绢帛上,再由信使传至各地。后来,随着造纸术的发明,这些新闻情报改用纸来抄写,这就是最早的报纸——邸报。

大昌开元年间,在长安出的《开元杂报》是第一份用纸印刷的报纸.投递这份报纸的机构,当时叫邮驿,投递人员为唐朝兵部军卒,腰束革袋,带上铃铛,骑着快马传邮,听到铃声,行人都远离路旁。

大昌时期,官方的传播活动除“报状”、“进奏院状”外,还有烽燧、露布、檄文、榜文和告示等;非官方的传播活动则大抵是士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秦楚时期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即邸报;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机构为都进奏院。

秦楚邸报由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并定期发行,“邸报”名称第一次出现。内容则包括皇帝的诏旨与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奏章、军事情报、刑罚等。

本朝的“邸报”又名邸抄、朝报、除目(除即拜官授职,目即条目、目录)、京报等。内容包括皇帝谕旨、起居言行和有关皇家的各类消息;官吏的任免;臣僚奏章;社会新闻等。

除此之外,小报盛行。

“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也。比年事有疑似,中外不知,邸吏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谓之小报。”

理宗时,小报已经可以在市集上公开出售,于是一部分胆大的进奏院及中央各官署的官吏等各色人等便将一些人们迫切想了解的新闻信息编为小报,以朝报形式叫卖街市,“隐而号之曰新闻”。作为“邸吏辈为之”的非法的新闻信息载体,小报一直受到政府的压制和打击,但始终未因统治者的厉禁而根绝。

明宗大观四年六月诏曰:“近撰造事端,妄作朝报,累有约束,当定罪赏,仰开封府检举,严切差人缉捉,并进奏官密切觉察。”

可见小报主要是从东京流传出去,始自都下传之四方”。进奏院员官方的信息总汇,从“并进奏官密切觉察”一语可知,小报的新闻来源与进奏院信息泄露有关;朝廷取缔它的理由是“撰造事端”,但既是进奏院泄露的新闻信息,因而未必是“撰造事端“、造谣生事,只是所传播的内容有害于封建统治而已;而且,小报的盛行与被屡查而不禁表明,小报的内容必定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

小报的内容,或是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或得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于街市之剽闻,又或意见之撰造。所谓小报“记者”,实际上是情报贩子,他们都有公职,一般都是中央各官署的下级官员、大吏的差官和新贵的家人,也有进奏院的官吏。由于他们信息来源不同,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分别探听宫廷、中央机关和各级官署的内部消息。他们为小报提供情报,完全是为了谋利。但由于政局动荡,一般下级官吏和民众很需要这方面的消息,使小报十分走红,甚至奔走相告,“以先得者为功”。因此,朝廷严禁小报的命令,往往只是一纸空文。

当然,小报的影响也不是太大,因而政府对私办小报的人的处罚也不重,一般对这些人员的处理只是流放到五百里外的地方接受当地政府的管束而已。

“信江杂志报”便算是小报,虽然它的信息量极大,但终非官方所属。事实上,它与官方的关联极为紧密,权威性、公信力毋庸置疑。因为其东家便是朝阳常氏,社长即朝阳王世子常伷。

世子幡然醒悟判若两人,纨绔气质犹在,却化身成了“敛财达人”。他从王爷老爹那“借”出一笔启动资金后,先从酒楼做起,做了简约而不简单的装璜;高薪聘请大厨;推出新式菜肴并取了别具诗意的菜名,如游龙戏凤(鱿鱼炒鸡片)、花好月圆(虾仁炒鸡蛋)、绝代双骄(青辣椒炒红辣椒)、青龙卧雪(盘白糖上面放根黄瓜)、黑熊掰棒(木耳炒豆芽)、苦凤怜鸾(黄瓜炒鸡肝鸭肉)、翠柳啼红(菠菜炒蘑菇)、美女簪花(黄花菜焖全菇)、瑞雪火山(凉拌西红柿上面再撒些白糖)、丹凤朝阳(松花蛋、咸鸭蛋、茶鸡蛋)等等;且狠抓卫生关,力求做到一尘不染;又下力气搞微笑工程,让客人享受到宾至如归的服务。如此种种,再加上一等一的人脉,“太白居”甫一开张便宾客盈门,自也是财源滚滚。接着,常世子又转战“娱乐业”,一番操作后“云想阁”上市,同样成为行业翘楚。而后,他又涉足书坊、报纸、典当、钱庄、漕运等诸多行业,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商业人才,短短三年时间便打造成了商业帝国。其本人自然也成了信州商会魁首,影响力辐射整个江西布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