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人性是蜕变还是会涅槃?(2 / 2)

按照三观推演是很有可能的。虽然今天高志刚信誓旦旦地说,他这一辈子只要我一个人呢?他的话能相信吗?

再想想写《悯农》的李绅,

李绅幼年丧父,在母亲的教导下,27岁考中进士,从此走上仕途。贞元十四年(798年),李绅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时遇到了吕温,做了《悯农二首》,体现出他同情劳动人民的仁心。

可是后来呢?李紳受到吕温的赏识并进士及第后,官场得意,累至高官,还封了赵国公。

随着职位的晋升,李绅也逐渐变成了一个花天酒地,贪图享乐的腐败分子。其除了生活奢侈以外,他为官酷暴、滥施淫威。

与李绅同时代的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人无不对其嗤之以鼻。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曾应邀参加时任扬州节度使李绅安排的宴会,他看到李绅家中私妓成群,其中一名歌妓色艺双绝,感慨颇多,于是写下了《赠李司空妓》一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李绅的所作所为被定性为酷吏。这前后人性的差距简直判若两人啊?如果高志刚变了我该怎么办?

还有“建安七子”的孔融,

孔融让梨是我们自小就学到的典故。《三字经》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的语句。

长大后的孔融,也在地方和朝廷历任多职,孔融还有恃才傲物的能力,他早就看出了曹操的奸雄诡诈,因此很是藐视曹操,因此言谈之中常常触犯曹操。孔融后来更是提出了一个另类的观点:父亲对孩子是没有爱的,那是情欲勃发时的一个产物而已。母亲对孩子,就好比是瓦罐里装的东西,东西拿出来了,跟瓦罐就没啥关系了。

建安十三年,曹操让手下罗织孔融的罪名,以不孝之罪借机将他满门抄斩。

这不都是人性蜕变的铁证吗?

但是人性会不会经历磨难之后,超脱生死,实现浴火重生的涅槃呢?

人性向善,是不是也有可能高志刚会受我以及正面人物的影响变成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爱心的理想爱人呢?

夜沉沉,我的思绪在宿友们均匀的呼吸声中如波涛般汹涌澎湃,盲目地撞击着各种思想的礁石,我的眼前也渐渐地变得模糊,迷离起来,好像自己坠入了无尽的黑洞。

我终于沉沉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