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散布流言(1 / 2)

 清源听完赵昀的讲述,也是心中震撼,其中曲折回转、巧合人谋都是叫人咋舌不已,受心中好奇心驱使,当下也顾不得什么‘臣不刺君密’,不由出声问道:“既然此图是太宗藏宝图,为什么太宗皇帝反而知之不详?其余四分之三的地图又是落到了何处呢?”

赵昀倒是没有在意清源的失仪,笑着道:“此太宗非彼太宗,画下太宗藏宝图之人乃是唐太宗李世民是也,太祖皇帝也是在南征北战之时,从南唐后主李煜那里得到了这份宝图,不过朕也是今日方才知晓太祖当日所得,不过是四分之一罢了。(

清源见皇上没有对自己贸然问有怪责之意,索性也打破沙锅问到了底,“藏宝图往往都是皇帝在乱世之时才会为之,唐太宗时期乃是千年少有的鼎盛之局,怎么也会作此乱世之谋呢?”

“这就要牵扯到五百年前的一桩典故了,相传太宗李世民曾让道士李淳风推算大唐国运,结果李淳风一推之下,不可收拾,直推到了数千年后。李世民对此深信不疑,听到大唐百年后,华夏大地,胡人肆虐,中华民族将会元气大伤。于是将取自隋炀帝国库中的一半奇珍异宝变卖为黄金,藏入一个宝库之中。以备子孙于社稷倾覆之际取出宝藏,招兵买马,力挽狂澜,逆天改命,中兴大唐。”赵昀说到这里,也是目中隐现精光,“想不到李淳风当日推算真的一言成谶,大唐百年之后真的陷入了绵延战火、分崩离析之中,可是不知为了什么原因,李唐后世子孙却是没有依图起出宝藏,而那幅藏宝图也是辗转百年,最后落到了朕的手里。”

说到这里的赵昀忽然一拍龙几,“华夏之乱可一而不可再!既然这个宝藏没有挽回大唐国运,那么就在今朝来助我大宋免于灭顶之灾吧!”

清源也是在旁叩应道:“清源必定不惜生死,助皇上找回全图、起出宝藏!”

赵昀听到清源之言,当下一把将其扶起,连声道:“好!好啊!爱卿忠心可嘉,不愧是身怀碧血,忠良之后啊!”

清源得到赵昀的褒奖,当下也是心头一热,直言道:“皇上,臣有一言,不知当不当讲。\\\\”

赵昀欣然道:“朕最喜直言,但讲无妨!”

清源深吸了一口气,豁出命去道:“皇上,清源虽然胸无点墨,对于国家社稷之事更是毫无头绪。但是纵观华夏千年历史,从来也没有哪朝哪代靠的是一个宝藏来力挽狂澜,治国还须正道阳谋而非取巧之途,当日燕太子以荆轲刺秦,终是难以成事,所以这自强之道”

赵昀也是料不到清源能有这番见识,见其语气渐有犹疑,当下便接口道:“自强之道还需为君肯以身作则,任用贤臣,改革弊政,去奢省费,兴文强兵,布德施惠,轻徭薄役。如此一来,必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王土既安,远人自服。”赵昀说到这里轻笑一声,“清源可是想对朕奏说此言吗?”

清源连忙叩道:“燕雀不知鸿鹄之志,皇上所言比清源欲谏,更加入木三分、高明百倍。清源狂妄失仪,清源万死!”

赵昀脸上却还是笑意盈盈,再次拉起地上的清源,欣慰道:“爱卿之举可比古之魏征,朕今时今日虽比不得唐太宗,但是这点君王气度还是有的,能有此直谏敢言之臣,朕心甚慰,求之不得啊!”

赵昀顿了一顿,又是推心置腹道:“清源,以一宝藏兴国自然是儿戏之想,但是今日朝堂之危局,却是惟有太宗藏宝可以解之。其中玄妙之处,日后你自会知晓。当务之急乃是尽快找齐余下宝图,也好起出宝藏。这是大宋江山、轩辕子孙最后一线生机,否则依朕所料,怕是在朕有生之年,大宋江山将不存,炎黄血脉将难继啊!”

清源听到赵昀口出此悲观的亡国灭种之言,不知如何应答,又要跪伏与地,却是被赵昀及时拉住,正声道:“满朝文武,多是史党之人,偶有直言敢谏之臣,也是迂腐愚忠之辈。朕登基未久,现在能够依靠的也只有你们大内密探了。清源,你乃是其中佼佼,谋略忠勇,都是上上之选,朕今日就封你为密探之,赐你金牌一面,有先斩后奏之权。为了九千里大宋江山计,为了千千万华夏子民计,朕祝你马到成功,早日得竟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