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第三世 五(2 / 2)

林海当即和贾敏来到书房,两人铺纸研墨,各在纸上写了一个字,明玉和菁玉好奇心重,踮着脚尖趴在桌子上都等着看父母到底写什么。

两张宣纸摊开并放,一张纸上字迹苍虬,另一张纸上簪花小楷,夫妻俩见对方都写了一个“悠”字,林海笑道:“我与宁乐果真心有灵犀。”

贾敏浅笑道:“可见我和老爷心疼菁玉都一样,我不求姐儿将来夫贵妻荣诰命加身,只希望她能顺遂一生,悠然一世。”

两人相视一笑,给菁玉起的学名便定了下来,此后见到各家亲眷,都将菁玉唤作悠姐儿,菁玉也很喜欢这个名字,但顺遂一生悠然一世,世上能有几个人过得如此这般,都不过是父母对子女的祝福期望而已。

经历了这么多事情,菁玉发现自己自始至终也割舍不掉的唯有父母亲情,不管是尹绍寒周漪澜王春,还是林海贾敏,他们给她的父母关爱都是发自内心的,在这里轮回三世,三世都得到了以前梦寐以求的关爱,将来即使她回到了现代,对那一世的父母也不必有什么期待了。

应天府知府不比督粮道,官位高了半阶,事情却少了不少,林海不像在淮安时的那四年早出晚归,下了班便早早回家,陪伴贾敏教导子女,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不过月余,贾敏在金陵就成了各家太太人人羡慕的人物,国公嫡女的出身暂且不计,更是嫁了个当世难得的好丈夫,洁身自好,不近烟花之地,不好男风歌女,更不纳妾收人,又有两个聪慧伶俐的儿女,神仙眷侣不外如是。

林海派人打听,欲寻一位学问好人品的先生教导子女,恰闻曾与他有过同科之缘的庄子瑜被罢官回乡,如今担风袖月游历天下,恰好游至金陵,他当即亲自拜访邀请,欲聘庄子瑜为子女的西席先生。

庄子瑜和林海同科,只不过当年春闱之后,林公病中,林海未能参加殿试,那一届的状元亦是林海的故交苏樾,而庄子瑜正是当年的探花郎。

庄子瑜在数年前就已升至御史台,为人耿直刚正,把义忠亲王赵弘一派的人差不多都给得罪了,去年赵弘罗织罪名,将庄子瑜弹压下去,元康帝索性罢了他的官,庄子瑜罢官之后回到故乡,将亲眷安置妥当,自己游山玩水悠闲自在,已有一年的光景了。

林海外放淮安,庄子瑜升迁入京城,不过几年又罢官回乡,两人这些年来见面次数甚少,这次见面相谈甚欢,庄子瑜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林海的请托,同意到他府上教导一双子女。

庄子瑜要求严格,明玉和菁玉也不似在父母跟前自在,每天早起给父母请过安后,再到先生的院子上学。每天不是念书就是写字,学的也是四书五经,菁玉学了这些所谓的圣人经典,对其中许多都嗤之以鼻。

要不然中国近代史上,五四运动的口号怎么是打到孔家店,连毛爷爷都说了他们是批孔起家的,儒学果真是统治思想的绝佳利器,只是那曲阜孔家也是有趣,从春秋战国至今千年有余,改朝换代比谁都上赶着去巴结新帝王。

天地君亲师,他们自己家都不当回事,还用这一套规则去束缚世人,当真可笑。

而那个父亲口中博学多才的探花郎庄子瑜,菁玉也颇不以为然,此人不过又是一个封建腐儒罢了,即使受了父亲之托来教导他们兄妹,也明显地表现出对明玉菁玉的区别对待,出题考试,往往对明玉要求十分严格,而对菁玉的要求却松得多了。

而菁玉又是个不服输的性子,在考试背书上总想着超过明玉,她原本就是成年人的思想,要表现得优秀十分容易,然而这些在庄子瑜眼里却算不得什么,哪怕她字写得再好,书背得再熟,文章做得再精彩,庄子瑜给她的评价也就一句“可惜了。”

菁玉心知肚明,可惜,可惜她林菁玉不是个男儿罢。

如此几番,菁玉也失去了跟着庄子瑜读书的兴趣,她原本就对那些书不屑一顾,只喜欢诗词歌赋一类的书籍,这世道不许女子读书科考,她何必在这上面浪费心思,对命轮之中的种田技能却越来越感兴趣。

上辈子还是步葭雪的时候,她在汉中就有过培育杂交水稻的想法,只是当时她还掌管军队,哪里有时间精力去搞这些,现在投胎成了林菁玉,当了闲的要死的官家小姐,不如来试试看,如果成功,还能推广开来惠及百姓,何乐而不为。

然而,菁玉的水稻试验田还未选好,贾敏身边一个林家积年的老嬷嬷却拿了白绫,在贾敏跟前道:“太太,现如今金陵城都时兴三寸金莲,在谈婚论嫁的时候也极其重要,眼瞅着大姑娘都六岁了,也该裹脚了。”

chapter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