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张兴瑞的心思(2 / 2)

贪官就真的是那么好当的吗?尤其是在一个总体来说非常清明的朝廷里,要想成为一名贪官,就要做出比清官还要多出几倍的工作,以用来掩饰自己贪墨的事实。因为不这么做的话,自己很可能会因为一些细微的漏洞,导致眼前的一切都会远离自己而去。因此,他曾经不止一次的感叹:早知道当一个贪官,比当一名清官还要累、还要辛苦,自己当初绝不会做出这个愚蠢的决定。

今年夏天的洪水,淹没了周围两个县的五个乡的土地。就在他准备向朝廷奏明当地所受灾情的的时候,一直以来都在和自己有利益关系的李振,却让自己不要向朝廷上报实情,而是轻描淡写的说因为接连暴雨的原因,造成当地的粮食大幅的减产。对此,他非常的难以理解。这样一来,自己岂不是得不到任何的好处,反而要为此自掏腰包来弥补由此而产生的大量亏空。

就在他质疑李振的这个决定的时候,李振告诉他该如何的从中赚到巨额的利润:如果他上报受灾严重,朝廷肯定会派来官员赈灾。这样一来,在计算受灾情况的时候,朝廷派来的官员就一定会认真的核对受灾情况,以及放的赈灾物资。到那时他就没有什么机会,能够从这一场洪灾之中占到便宜。相反的,如果隐瞒了实际灾情,只是上报当地受暴雨侵袭,造成大幅减产。朝廷即使派出官员来视察,也不会过于认真的过问受灾情况。届时虽说要从升州的粮仓内提取大量的粮食应付灾情,却可以利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弥补上所有的亏空。表面上看,这还是一件亏本的买卖,但是真正的利润并不是出在这里。真正的利润将产生在洪灾过后的土地上。

因为没有在朝廷呈报洪水生,那么洪水过后由于洪水所造成的大量的无主之地,便不会被记录在案。届时只要使用一个小小的手段,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把这些个无主之地变成自己名下的田产。比起损失的那点粮仓中的朝廷粮食,这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面对如此诱人的财富,张兴瑞连最起码的抵抗能力都为之丧失。马上便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李振的提议。并且在侵吞的过程中,添加了许多没有任何深厚背景,又在水灾之中丢失了田产契约的乡绅富户的上等田产。这些个富户的田产都是相对于肥沃的土地,比起那些个平民的贫瘠的田产,不知道要强出多少倍。

经过他和李振的合谋,一张张经过做旧的田契出现在了李振的手中。有了这些田契的存在,那些个没有任何根底的乡绅富户们,就是把官司打到京城去,张兴瑞也不怕。为了以防万一,张兴瑞在灾后的救治方面,以及粮食补助的方面没有做任何的手脚。完全按照朝廷的章程办事,为官多年的他深知一点,那就是只要大多数人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即便是有那么一小部分人跳出来闹事,最后就算是惊动了朝廷派人来查,而且也现了自己隐瞒升州生洪水的这一事实,自己也完全可以借口在自己能够解决的情况下,不愿意再给朝廷增添负担这个理由,把这件事应付过去。这样一来,最终的结果也不过是不了了之,闹不好自己还会受到朝廷的表扬也未可知。

当初朝廷派来辽王李恪前来处理江南赈灾的事宜,初到升州的时候,张兴瑞大为紧张了几天。思之再三,他决定不去贿赂这位辽王殿下,以期在他的眼中留下一个清官的形象。想、很显然他这一次又赌对了,随着辽王殿下态度日趋明朗,他那颗高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只要可以找到他所需要的药材,把这个王爷从自己这里给哄骗走,这件事便算是可以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