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两个马蹄印(1 / 2)

 1973年3月16日,这是一个没有月光的黑夜,通榆县八面乡八面村9队社员高景德家仓房内粮、米等共计100多公斤物品被盗。

接到报案后,王印昌带领王玉志、李德全迅速赶发现场。

到达现场后,询问当事人高景德说:“丢失玉米碴、小米150公斤,还有一土栏子旱烟叶”。

说到有烟叶,王印昌心里有了拿模。在农村,当时的农民几乎没有不会抽烟的。

抽洋烟买不起,都是自己家在房前屋后种点旱烟。

这种烟长得叶子又圆又大,很高产,家家种上几十棵就够抽一年的了。

王印昌还分析,作案分子拿走烟叶,又是干烟叶,一碰就容易碎,肯定要散落在盗走的路线上。

王印昌三个人在仓房四周开始踅摸。

烟叶碎片比较细小,站着看不清楚。

于是他们三个人就蹲在地上,一点一点往前挪。

大约挪了30米,王玉志在仓房东南排水沟处发现了一片烟叶的碎片。

三个人高兴坏了,继续沿着烟叶散落的路线寻找。

当他们跟随到屯东南约400米处,有一根电线杆子,发现散落的烟叶有一小堆,还有零星小米和玉米碴子。

电线杆子周围有一大片马霸咋的痕迹和马的尿液。

在往外寻找,就只有两匹马往东南方向走的痕迹了。

现场分析,作案人在盗窃前,把马拴在屯东南400米的一根电线杆上。

掉下的东西是他们把盗窃的物资往马背上放的时候弄掉的。

王印昌根据马的尿液、马蹄形状及蹄迹是2匹马。

作案分子是两个人,马是公马。

根据蹄壁上特征分析:有一匹马系改良马,另一匹马右后蹄属病蹄。蹄迹清晰,特征明显。

线索有了,目标也很清楚,按马索骥,以马查人。

王印昌、王玉志将破案突破口放在查找这两匹马上。

查马好查。当时正是计划经济,以生产队为主体。

农民自己家不准许养马,不用挨家查。

马都是生产队的马,以队为主要目标就行了。

占有马的人大体有几种人。

一是生产队长,二是放牧员,三是饲养员,四是专为马改良配种的人员,五就是有人蓄意偷马所为。

查马也不好查。

一个生产队有几十匹马甚至上百匹马。

光生产队架车用马、梨地用马就有几十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