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远古四圣二禹王时期的新情况(1 / 2)

 治水是一件劳心又劳力的事情,作为抗洪总指挥,禹不管是肩膀上还是心里的压力都是非常大的。在那个还没有分出阶级的远古社会,禹既是总指挥,同时也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是不可能光靠指手画脚一番来混日子的,需要干的活他一点也不能少干。而禹心理上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于治水失败之后的严厉惩罚,他可不希望自己象父亲一样因为治水失败而被流放,所以禹这个总指挥做得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两个词来形容的话,一点也不夸张。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大禹治水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光荣事迹,那个时候我们懵懵懂懂地认为大禹是一位因公忘私的大英雄。逐渐长大一些之后,突然又觉得这不合理,进不进家门与治水负不负责有半毛钱关系?偶尔进家门与娇妻温存一番,再接受一番鼓励与打气的温软话语之后,治水的劲头或许还会更足一些。就像电影《赤壁》里周瑜与小乔那样,这很正常啊,于是在不解之下,有人开始怀疑大禹的生理机能是不是有问题。

如果设身处地站在大禹当时的境况之下,再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想错了,小时候的想法太表面化、太简单了一些,而对于大禹生理机能的怀疑则是有些想歪了。现在的很多人下班之后不回家,是因为外面有温柔乡;而大禹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不敢进去,害怕给别人落下把柄,一个不小心或许就会步了自己父亲的后尘。所以大禹即便是为了自己,也要全身心地治好洪水,同时他还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我大禹治水是多么地认真负责,尤其要让远在王城的鲧知道这一点。所以,不管是真的假的,只要这话传到了舜帝的耳朵里,传到了其他氏族首长的耳朵里,那效果就达到了。

治水是一件积累大功德的事情,作为抗洪总指挥,禹的回报很快就到来了。在虞舜登上王位之后,禹被四岳推举担任百揆,负责管理百官。这是虞舜登上王位之前所坐的位置,官位大致相当于后世的丞相。登上官位之后,因为在治水中积累下来的声望和人脉关系,禹很快就混得风生水起,将各种关系理得很顺,威望越来越高。同时,最重要的是因为四岳和一众氏族首领对虞舜王位传子的戒心,过了一些年之后,禹就被确定为王位唯一合法继承人。从这之后,禹逐渐地开始独掌大权,就像以前的虞舜一样,成为了摄政王,而舜帝则开始游历天下。

舜帝逝世之后,禹也学舜帝当初那样谦让了一把,推举商均接替舜帝的王位,而自己则退到了阳城,因为阳城是禹的族人夏后氏聚居的地方。与当初在丹朱身上发生的事情一样,四岳以及众多氏族首领不把商均当回事,都到阳城去朝见禹。于是,禹开始接替王位,但是却遭到了三苗的强烈反对,于是禹调集部队与三苗大战。据说这场战争打得是惊天地泣鬼神,前后持续了七十天,才将三苗彻底打败。这场战争之后,三苗开始衰微下去,并逐渐向南方迁徙。

为了安抚尧舜的氏族,禹王还把尧曾经的封地唐封给了尧的儿子,把舜曾经的封地虞封给了不能继承王位的商均。因为大洪水彻底退去,到了禹王当政时期,远古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发展,无论是农业、渔业、与牧业还是手工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剩余财富得到快速累积。作为天下共主的禹王,有那么多的氏族定期朝贡,积累的财富自然是最多的了,据说与帝尧和舜帝的生活节俭相比,禹王过上了堪称奢华富贵的生活。除了生活上的奢华之外,据说禹王还在自己的王城之外又垒起了一层厚实的城墙,从此禹王带着他的百官生活在内城之中,而其他族人只能在外城之中居住生活。看似简单的一堵墙,却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画上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彻底颠覆了远古社会百十万年流传下来的平等观念。

虽然过着奢华富贵的生活,禹王的心里其实也是有困惑的,那就是如何才能传子成功呢?在传子一路上,一代圣王仁君帝尧失败了,政治手腕非同寻常的舜帝同样也失败了,那么我能不能够打破这一道看不见的屏障,顺利地把王位传给儿子启呢?在帝尧舜帝身上都没能实现的夙愿,能不能在我的身上得以实现呢?作为后世的人类,我们无需为这一事情纠结,因为我们都知道禹王实现了这一夙愿,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禹王是如何实现这一夙愿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