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远古四圣一鲧禹治水(1 / 2)

 远古时期,除了有三皇五帝的说法之外,还有一个说法叫远古四圣,这四圣包括了五帝之中的帝尧和舜帝,还有禹和皋陶。从这一章开始,我们从鲧禹治水着手,讲一讲四圣之中的禹和皋陶,当然还有同一时期其它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在远古时期的那场大洪水在帝尧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真正意义上有组织的规模治水,却是从帝尧时期的孔壬担任共工之后才开始的。孔壬治水不成功,然后再让鲧来治水,鲧治水九年也是成效不大,最后又让鲧的儿子禹来治水,大禹治水十三年,终于成功了。客观地来说,孔壬治水很辛苦,鲧治水很认真,可为什么他们都不能制服的洪水,而偏偏禹就能够获得成功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仔细分析,认真思考。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而且我们不仅知道大禹治水的传说,而且还知道大禹治水为什么能够成功,因为小学的课本里就已经告诉过我们了。那就是大禹采用“疏”的办法来治水,所以能够成功,而鲧采用“堵”的办法来治水,所以不能成功。但是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或者说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用一个简单的“疏”字来概括一下就完事了?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鲧究竟是怎么治水的。根据神话传说,为了能够制服洪水,鲧从天庭偷来了具有神性的息壤。传说这种被称为息壤的东西能够自己生长,非常神奇,真可以说是治水的一大神器。虽然说神话传说可信度不高,但是从这些传说里我们总是能发现一些有用信息的,比如使用能够自己生长的息壤怎么治理洪水呢?当然是堵了,哪里的堤坝被冲垮了,就把息壤堵在哪里。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鲧治水的确是以“堵”作为主要手段的。

分析完了鲧,我们再来看看大禹是怎么治水的。不难想象,大禹在接受治水的任务之后,心里是非常紧张的,因为连父亲都没有完成的任务,大禹不认为自己就一定能够完成。如果不能成功制服洪水,那自己岂不是要像父亲一样被流放?甚至自己的族人或许都会受到连累,想到这些,大禹心里面很是忐忑不安。父亲的形象在儿子的心目中永远都是伟大的,反复思忖之后,大禹决定要去见自己的父亲一面。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见面,据说鲧不仅将自己治水的过程向儿子演示了一遍,更是将治水过程中的得失利弊都一股脑告诉了禹,以便让禹学习自己治水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鲧还将自己对于治水的一个大胆想法告诉了禹,最后更是将没有用完的息壤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完全可以这么说,大禹将鲧九年治水的经验完全继承了下来,这为大禹治水成功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其实我们翻遍所有关于大禹治水的记录,就不难发现比较有意思的几个细节。第一个细节就是,大禹虽然是首次参加治水,但是他对于洪水的基本情况却是非常熟悉的。哪里的洪水比较严重,哪里的洪水影响稍微小一些,哪里的河床淤积了,哪里的河道被挡住了等等,大禹简直是门清。而且整个治水的过程,用现在的话来说,简直是一场接着一场地做外科手术,非常精准。这第一个细节也从侧面佐证了前面的猜想,那就是大禹治水是鲧治水的延续,鲧治水的经验和思路被大禹有效地继承了。

第二个细节就是,大禹治水也是从“堵”开始的,很多典籍上都有禹使用息壤堵水的记录,对于该堵的地方,大禹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息壤堵水。从第二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治水成功,“堵”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个细节就是,大禹治水最精彩的片段都是在挖土凿山,对于这个情景我们可以理解为,大禹治水的确是做了大量“疏”的工作。这个“疏”的工作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清理河道,挖深淤积的河床;另一部分就是凿通挡住水道的石山。

这第三个细节就非常有意思了,与第一个细节综合起来分析一下,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大禹是在鲧的经验指导之下来清理河道,凿通石山的。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有些疑惑了,鲧既然知道哪里需要疏通,为什么自己不在治水的时候把这些都疏通了呢?难不成他是故意要把治水成功的功德留给自己的儿子禹?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抛开这个问题不管,我们再回头看看鲧的治水与禹的治水在宏观层面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