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悲催的帝挚(1 / 1)

 帝挚不在五帝之列,却也是一位不可或缺的王,至少通过帝挚悲催命运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致分析出当时的社会形态,所以我们这里也要对帝挚退位禅让的前因后果进行一些分析,希望能够起到一些拨云见日的效果。在一些大氏族的支持下,挚接替了王位,前一章我们说了支持挚的一些大氏族,现在我们简单说一下挚的母族。挚的母亲是娵訾氏的一个女子,这个娵訾氏在典籍中出现的次数极少,但是娵訾却是中国古代十二星次之一,所以我们可以大概认为娵訾氏的实力不可小觑,而且可能是一个善于天文历法的氏族,或许与羲和部落有些联系?

在远古时期,新的盟主(王)上人之后,会将办公的政治中心迁到自己族人的聚居地的。比如高辛氏取代高阳氏将王城从帝丘迁到了亳,而高阳氏的王城与黄帝时期的王城也是不同的。最复杂的就是黄帝时期的王城了,根据典籍记载和考古发现,现在的陕西黄陵、山东曲阜、甘肃天水、河北涿鹿、河南新郑都有可能是黄帝的王城所在,不同地域的专家学者也为此争论不休。每每看到这些争论,笔者都有点感觉到无奈,谁规定黄帝的王城就只有一座了?根据上面说到的族人聚居地原则,我们大致可以推断黄帝时期的王城大致有四个,或许还会更多。依据就是黄帝这个称号曾经加在了有熊氏、轩辕氏、缙云氏和帝鸿氏的头上,那么这四个氏族的聚居地应该都有一座黄帝的王城,如果遇到战争威胁或者难以抵抗自然灾害的话,因为氏族的迁徙,某个氏族或许还有不止一个王城呢。

与这些盟主(王)不同的是,帝挚登上王位之后,并没有迁徙王城,而是继续在亳办公,这从一个侧面也证明了高辛氏族人对挚的拥护和支持。帝挚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在登上王位之后,帝挚要打造自己的班底啊,于是就把三个人请来王城,准备伺机封官,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三个人就是驩兜、孔壬和鲧,驩兜是帝鸿氏派来的代表,孔壬是祝融氏派来的代表这可是正版的祝融氏哦,此时还在亳当官的吴回是颛顼帝后封的祝融氏,而鲧则是高阳氏派来的代表。虽然还没有来得及给驩兜、孔壬、鲧三人封官,但是帝挚对这三人是非常信任的。在三人的怂恿下,帝挚把还未成年(据说十三岁)的尧封在了陶,但是其他的一些兄弟就没有尧这么好运了,没有封地也得离开王城。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驩兜、孔壬和鲧三人进京候封,眼看着形势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形势之下,眼看着即将被取代,帝喾时期留下来的那一般老氏族不甘心走向落寞,着急地坐不住了,于是联合起来抵制驩兜、孔壬、鲧三人。

帝挚想给驩兜、孔壬和鲧封官,但是又不愿意去得罪原先的这些老氏族,于是就面临了一个极为棘手,而且又是他极为不擅长的问题,那就是人事调整。既然不擅长,那帝挚于是就采取了拖延战术,对于当时的形势下,采取这样的战术也是无可厚非的。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帝挚等来了机会,这个机会就是担任金正的那个老族长死了。官位有了空缺,于是帝挚赶紧找来其他大官一起商议,要让驩兜、孔壬、鲧三人中的一个接替金正的位置。原本帝挚以为水到渠成的事情,没想到却遭到了其他官员的一致反对,这样帝挚感觉很意外,同时也非常郁闷:连封官的权力都没有,这个王当得也太没有意思了。这种情况下就要看帝挚的政治智慧了,很明显帝挚在政治智慧是有欠缺的,无法妥善处理好朝中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于是封官这事就一再拖了下去,因为感觉亏欠驩兜、孔壬、鲧三人,帝挚就给他们封地来作为弥补,同时也放任他们各显神通,与这帮旧势力斗智斗勇。

老氏族毕竟是已经老了,在新朝的生命力面前终于开始逐渐落败,于是在与新势力的对抗中,逐渐处于下风。于是这些曾经的老氏族组建淡出王城,回到自己的氏族领地伺机而动,但是他们的淡出也心有不甘的,于是就到处说朝中新势力的坏话。但是他们又不甘直接骂帝挚,于是就把驩兜、孔壬、鲧合称为“三凶”,说什么“三凶”肆虐朝堂,“三凶”每天都在干各种坏事,“三凶”还怂恿新王聚众****等等,把新朝说得一片乌烟瘴气、一无是处。对于新王****的事还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说“三凶”从民间找了四个销魂蚀骨的大美女送给帝挚,搞得帝挚五迷三道的,每天只知****,不管大事。俗话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样的话传得多了,尤其还是从一些德高望重的大氏族传出来的,于是乎大家就越听越信。这样一来,新朝的影响力受到了影响,帝挚的声威也一落千丈。

敞开心扉来讲,在远古时期,身边有四个美女相伴,应该说是一件极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这件事更加印证了上面的话,那就是帝挚缺乏政治智慧,没有利用好政治婚姻这把利器。如果能够很好地玩转政治婚姻,那么同样是身边美女环绕,那效果就不一样了,最起码帝挚执政的新班底会更加牢固。而且从这件事情上,还能看出一点,那就是“三凶”要么就是也缺乏政治智慧,要么就是心怀不轨,他们这是在一步一步地毁帝挚、控制帝挚啊!后来的很多事实也证明,他们三人确实已经把持了朝政,每个人都控制了极为庞大的势力,拥有极为雄厚的实力。

对于帝挚的悲催,这还只是人祸,因为帝挚的上位毕竟是通过选举的,他的合法性是无法质疑的,所以这些还不至于马上就撼动他的王位。中国有一句话叫祸不单行,帝挚的经历也在告诉我们,人在倒霉的时候喝凉水确实塞牙缝,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规模巨大的洪涝灾害。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这种天灾会造成大量的人员死亡,并会带来大乱,而在远古先民的意识里,自然现象是与王的德行关联在一起的,所以这场大洪水对于帝挚的统治来说是致命的。这里提到了大洪水,那我们就先说说大洪水,因为这场大洪水影响远古先民的时间长达百年,知道我们都知道的“大禹治水”之后,远古先民们才拜托了这场断断续续大洪水的困扰。

首先,在远古时期的中华大地上,湖泊大泽的覆盖率是非常非常高的,比较有名的像南边的云梦泽、北边的雷泽等等。除了这些大泽湖泊,还有很多的支脉河流,所以很多远古先民是以渔猎为生的,以渔猎为生的九黎部落才会这么强大。大概到了颛顼帝时期,因为人口的增加以及氏族部落的相对聚集,很多氏族开始为解决水患而苦恼,并会因此而引发一些矛盾。比如著名的共工氏,这个氏族就采取加高自己氏族领地的办法,把水患引到别的氏族领地去。好在这个时候的水患还不是很严重,各个氏族凭借自己的力量还勉强可以应付,实在应付不了的,大不了就来一次全族大迁徙,到一个海拔相对高的地方生活。到了帝挚时期,水患开始变得严重起来,大致也有两个原因,主要原因确实是因为自然条件确实如此,降雨量突然增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抵抗水患上,不同的部落氏族之间各自为政,只顾自己的领地能够好受一些,哪里管得了大水会不会流到其他氏族。于是这些人为因素导致大量导流的水网出现混乱,这些大水就在各支流之间流来流去,而且越来越多。

水患无法解决,氏族之间的矛盾也越积越深,原本就比较松散的酋邦王国此时更加显得无力,中央的权威受到质疑。于是很多大氏族开始独霸一方,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分裂势力,当然在氏族之间以大欺小的掠夺也是免不了的。大的氏族开始无视王国的存在,而被欺压的小氏族则希望王国能出面主持公道、维护秩序,此时就是对中央权力的一个巨大考验。在百般无奈之际,帝挚就想到了尧,希望尧能出面维护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