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原始先民的这一区分并不是笔者胡扯乱拽,而是有依据的,因为这三种不同的早期文明形态影响了人类数千年。人类历史上的大事件也都与这三类文明的划分是有直接关系的,比如在西欧,游牧文明与农业手工文明的一次大碰撞,将欧洲带入了漫长的中世纪,而在中国,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锋碰撞更是接连不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在后面我们再详细地分析。在中国的历史上,神农氏是早期农业的最杰出代表,而有熊氏则是早期游猎的最杰出代表。
说到神农氏,大家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炎帝,而说到有熊氏,大家也会想到黄帝。在这里首先澄清一个概念,就像现在地球上有这么多国家一样,在远古时期分布着很多的氏族;就像现在地球上的国家轻易不会改名字一样,远古时期的氏族也不会轻易改名字的。所以伏羲氏就是伏羲氏,女娲氏就是女娲氏;朱襄氏就是朱襄氏,连山氏就是连山氏,神农氏就是神农氏;有熊氏就是有熊氏,轩辕氏就是轩辕氏。所以神农氏与炎帝,以及有熊氏与黄帝,他们之间都是不能直接划等号的。
炎黄二帝时期,中国早期的社会形态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社会文明更加进步。这一时期虽然还处于部落联盟阶段,但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却有了明确而又响亮的称号,那就是炎帝和黄帝。说到炎黄二帝,首先需要正视的是,炎帝与黄帝并不是特指某一个人,就像后来皇帝一样,炎帝和黄帝都是对首领特定的称号。为了能够形象地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先从炎帝说起,后世有一个叫法是炎帝神农氏,这个叫法是没有什么毛病的,因为神农氏确实曾经登上过炎帝的宝座,但是我们却不可以把神农氏等同于炎帝。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神农氏曾经登上过炎帝的宝座,但是登上炎帝宝座的绝不仅仅只有神农氏这一个氏族,根据古籍记载,朱襄氏是第一任炎帝。按照惯性思维来理解,朱襄氏应该是女娲氏之后的又一个大氏族,因为实力强大,被选为部落联盟的盟主。远古先民发展到这一时期,应该是在部落联盟内出现了社会制度的雏形,也就是出现了有职能分工的“官员”,所以后人根据这一变化将这以后的盟主称为帝了。究竟有多少个氏族曾经登上过炎帝的宝座,因为年代久远,我们无法准确考证了,根据史料记载,我们依稀可以知道:朱襄氏、魁隗氏、连山氏、神农氏都曾登上过这个宝座。
与伏羲氏和女娲氏一样,神农氏也不是特指某一个人,而是代称一个氏族。据记载:神农氏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神农氏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她遍尝百草,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教人医疗与农耕,并且制作和使用了耒、耜等农耕工具,播种五谷。因为在农业上的巨大贡献,这个伟大的氏族被尊称为“神农”,并且成为了新一任炎帝。神农氏之后,远古先民告别了撒种子收获种子的“粗放”式农业,开始使用简单的工具在黄土地上进行浅耕,并进行灌溉,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升,产量趋于稳定。作为早期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神农氏在养羊的基础上,开始饲养更大型的牲畜,那就是牛。所以神农氏流传下来的形象是人身牛首的。神农氏在炎帝宝座上传了八世,分别是:神农氏姜、帝姜临魁、帝姜承、帝姜明、帝姜直、帝姜厘、帝姜哀和帝姜榆罔,这个八个人先后担任神农氏的族长,同时也代表神农氏行使炎帝的权力。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农耕文明总是会受到游牧文明的骚扰掠夺,在远古先民时期,这样的情况同样不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到了帝姜榆罔时期尤为严重,在其她氏族争相发展之下,神农氏相对显得衰落,其她强大的氏族蠢蠢欲动,开始掠夺欺凌弱小的氏族。此时神农氏因为实力不济,无力维持联盟内的秩序,于是实力强大的氏族开始越来越放肆。在一些氏族的支持下,甚至有一个强大的氏族取神农氏而代之,自立为炎帝,通过武力压服其她氏族,联盟陷入一片混乱。笔者大胆猜测一下,这个自立为炎帝的氏族,应该以前曾经登上过炎帝的宝座,或许就是第一任炎帝朱襄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