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节(2 / 2)

聊聊三国 西风教主 0 字 2022-03-21

下节再聊。

日期:2022-03-1907:31:41

第一百二十七节十全必克

上一节我们聊到,子午谷奇谋是不可行的,但诸葛亮有一条妙计可以做到“十全必克而无虞”,也就是百分之百取胜而不会有失。那么,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妙计呢?

诸葛亮想拿下关中,但是他的妙计却是放弃关中,直取陇右。陇右又叫陇西,指黄河以东,陇山(今六盘山)以西的地区。陇右在关中之西,与关中同属于魏国的雍州。那诸葛亮为什么要先攻取陇右呢?第一,陇右地势高。就像关中对中原居高临下一样,陇右也对关中居高临下,如果能得到陇右,并以此为军事基地进入关中,比从汉中郡穿越山路崎岖的秦岭进入关中方便多了。第二,陇右位置好。陇右是魏国凉州与关中的纽带,一旦陇右被蜀国攻取,凉州将与魏国中央政府失联,从而轻易地被蜀国吃掉。得到了陇右和凉州,蜀国体量瞬间增大一倍。第三,陇右资源富。陇右盛产木材和良马,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而且陇右地区民风彪悍,可以为蜀汉政权提供勇敢的战士。这就是诸葛亮的十全必克之计——先取陇右,再取关中。蜀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正月,诸葛亮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在战略层面的妙计是十全必克,而在战术层面上的妙计是声东击西。为了打曹魏一个出其不意,诸葛亮命赵云、邓芝为疑兵,装出一副出兵褒斜道直奔关中的样子,实则自己亲率大军出祁山道。祁山是汉水上游的一座小山脉,在雍州天水郡境内,是通往陇右诸郡的咽喉要道。说起来,诸葛亮这一招还是跟韩信学的。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大家想必耳熟能详,但这只是元代戏剧家编出来的,并不是历史真相。综合《史记》相关人物的传记记载,当时韩信的真正战略是“明出祁山,暗渡陈仓”。也就是派人出祁山道佯攻陇右,自己率主力出陈仓道突袭关中。诸葛亮反其道而用之,也算是懂得灵活运用前辈的经验技巧了。那诸葛亮为什么要派赵云做疑兵呢?难道是赵云已经适应不了正面作战的强度了?当然不是。恰恰因为赵云是大将,诸葛亮才这样安排,目的是为了增加疑兵的真实性,就像当年韩信也派了大将樊哙、灌婴作疑兵。诸葛亮的声东击西之计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当曹魏派大军准备在褒斜道阻拦蜀军主力的时候,蜀军主力却突然出现在陇右,陇右地区的军事防线还没垮,心理防线先垮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的大部分地区连抵抗都没抵抗就投降了。这就是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陇右一共五个郡,还在抵抗的是广魏郡和陇西郡,另外还有天水郡的上邽县。这些地方的抵抗还是很激烈的,然而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城破是迟早的。诸葛亮突袭陇右的消息传到魏国,结果是“关中响震”,“朝野恐惧”,因为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陇右失陷意味着什么。魏主曹叡当然不会眼睁睁地看着陇右被诸葛亮吃掉,在明白了诸葛亮的真实意图后,曹叡立即派张郃率五万大军支援陇右,自己则御驾亲征,坐镇关中。曹叡确实是位明主,他明白关中的重要意义,也做了非常稳妥的军事部署——先让张郃与诸葛亮刚一波正面,能击退诸葛亮夺回三郡固然好,如果实在打不赢,那自己就在关中与诸葛亮决一死战。总之,关中绝对不能丢。因为如果关中丢了,中原也就丢了。曹叡才二十来岁,皇帝也才当了两年,能有如此见识和勇气,实属不易。魏国的军事行动完全在诸葛亮的意料之中,毕竟即便从刘备驾崩开始算起,这次北伐诸葛亮也足足准备了五年之久,各种各样的情况他早已在沙盘上推演过无数次,为的就是万无一失,一击必中。从关中到陇右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渭水道,一条是陇山道。渭水道的出口是天水郡的上邽,蜀军的先锋部队已经将其包围,带兵的人是谁不知道,我猜测是魏延。陇山道的出口是广魏郡的街亭,诸葛亮也早已派兵在那里把手,带兵的人是参军马谡。可能是考虑到渭水道上游比较狭窄,也可能是考虑到诸葛亮走出祁山后设立的大本营西县离上邽不远,张郃没敢走渭水道,而是直奔陇山道而去。诸葛亮的十全必克之计能不能成功,就看马谡的了。只要马谡守住了街亭,曹魏的军队就会被卡在关中出不来。届时诸葛亮就可以非常从容地全取陇右,乃至整个凉州。然后再俯冲关中,俯冲中原,一切都将按照诸葛亮的预想推进,第三汉帝国的复兴指日可待!但问题是马谡能守住街亭吗?从表面上看,马谡没有任何守住街亭的可能。街亭南北两侧都是山脉,中间是一条宽几公里的大道,虽然这个宽度不足以让张郃的先锋骑兵绕开马谡,但至少摆开攻击阵型是够了。反观马谡这面,有多少兵力不太清楚,估计一万左右,而且以步兵为主。

诸葛亮让一万步兵在宽阔的道路上阻挡曹魏以骑兵为主的五万大军,难道他疯了吗?那么,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想的呢?马谡又是怎么想的呢?

下节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