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北平论事(1 / 2)

回明 一顾倾城 7845 字 2019-09-08

 二久枪和火炮面前。印度所频临的结局是什么。谁都瓦一猜,的出来,现在除了朱林心里的疑问之外,咱们再把眼光放回大明内部。

方孝孺知道了南京的种种动向,难道一点表示也没有吗?

真的没有一点表示,甚至连太子的几次召见,他都十分淡然的只是做出抚慰之态,并没有大惊小怪之举

为官几十年经验加上熟读经世的沧桑,使弈孝孺把整个事情看的十分明白,但是他更明白,太子越有举动,越是对太子不利。别人可以慌乱,但是他们东宫是绝对不可以慌乱。

因为太子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朱文本是嫡长子,由皇后所生的长子,从出生的那一玄就注定了是储君的身份,这一点是谁也不能动摇的,不光是方孝孺自己,而且他相信有很多人都能看出这一点。

暂时还未有子愕算的了什么,太子不过才二十余岁的年纪,皇上还春秋鼎盛,这一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要是说皇上会因为这样而起了换储的念头,那真的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方孝孺一点也不担心。只是冷冷看着那群跳梁小丑们的上串下跳。抚慰着太子不要做出过激的反应。

不过在冷静之余,他心里也偶尔会生出一丝警惧,自己能看明白的事情,别人难道看不出来吗?就算是杨杰的利欲熏心,但是解诸呢?

黄磊和彭方也算得上当世大儒了,虽然他们的思想不太一致。但是要说这几个。人也沉迷于官场之中,方孝孺就有些不相信了。这几个人连出来做官都不愿意,可以看出他们根本无意于宦海浮沉。

有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相信就算是杨杰和解诸势成骑虎,不得不这样做,但是永嘉派的那些大儒们也不会跟着他们一起疯。这种无异于挑战式的行为,难道他们就不怕扳不倒太子日后会遭到反噬吗?

按照常人的思维,永嘉学派和儒学派要找靠山,就算是找不到太子,也应该向东宫示好,犯不着为了学术问题而正面向东宫宣布开战。难道就不怕万一圣意揣测错误,会导致储君登基后的反扑吗?无诠是解诸还是杨杰难道就不会去权衡吗?肯定有所蹊跷,难道是皇上有所暗示?

这些问题一直徘徊在方孝孺的心里,但从未向人说起过,一日,方孝孺正在府中整理文稿,老家人方显走了进来,道:“老爷,宪少爷回来了,要见老爷

方孝孺插上笔筒,说:“叫他进来。

方显并没有出去传唤少爷,而是又走了两步小声道:“是和太子一起的

听儿子是和太子一起。方孝孺不由眉头皱了一下,看着老家人的眼神,知道是方显等候他一起前去迎驾,不过方孝孺想了想,还是对方显说:“请他们进来吧!”

这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自己的儿子来见,自然是来拜见。他做父亲的坐等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和太子一起,若是太子独自前来,自己按照礼数自然应该前去迎接,但是他们一起过来,真的是有些为难。

总不能让自己这个老子去迎接儿子吧,方孝孺一边生气儿子的不懂事,一边还是整理一下衣冠。在门口处站定,不管怎么说,礼数是最为重要的,太子是君,自己是臣,不出去迎接已经失了礼数,在书房内还是要注意的。

方孝孺三个儿子,长子方中愈,次子方中宪和三子方中仁,其中老大忠厚,但不懂得变通,被留在宁海照顾奶奶。三子方中仁也在江南,听说最近和一班传教士打的火热,只有这个次子深的方孝孺的精髓,也很得太子的荆只,是方家最有希望继承方孝孺衣钵的人。

过了一会,方显引着太子和方中宪进来,方显将座椅摆正,侍奉老爷拜见太子之后扶着方孝孺坐下,从侍女的托盘里端过新沏的热茶,放在各自的桌上,退步一旁躬立着。

朱文本宁神喝茶,想着该怎么和老师说事。这个年轻储君已经二十六岁了,瘦削的身材,清瘪的面孔,细细的双眉下闪着充满慈善的目光。

今日头戴乌纱折角向上巾,身穿红袍,盘领窄袖,袍的前胸后背及两肩皆绣织金色盘龙,腰勒玉带,足登皮靴,显得俊逸如同一个儒生。越看越像是孝康皇帝年轻时的模样。转眼之间已经近五十年过去了,方孝孺见过当时是太子的朱标,当然会这么想。

而性格也愈来愈像孝康皇帝朱标,温文尔雅,生性忠厚,醉心于仁政,崇尚周公孔子,讲宽和。讲慈爱,最重要的是认可儒家治国之道。朱允坟用当初朱元樟培养自己的老办法导朱文本,学问和德性并重,叫他批阅奏章,平决政事,学习做皇帝的一切礼仪和才能。

然后又遣太子来北平尝试执政,对于边民,朱文本显示出本性善真仁慈,鼓励生产的同时,减免了多处赋税。在辽东、宣化和直隶一带深得民心,天下臣民同颂皇太子仁德,而朱允坟正是想借助这一点,以宽和一点的政策归拢辽东民心,用皇太子作为向天下公示的对象,显示出朝廷对于辽东的看重,

“老师

朱文本在东前铺着绣垫的椅子上网坐下,便探身欲说,见方孝孺似乎正在想事情,紧紧的皱皱眉头,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殿下,近日东宫早朝时的言奏中所说,殿下又放在心上了?。

低头翻阅着自己的文稿,没有看太子,直接问道。朱文本欠身回答说:“老师也有听说吗?难道不应该放在心上?”

“殿下克得他们说得有理么?。

“二弟往陕西代天子巡狩,插手勇王军需之事,还屡次调动北平储备,北平布政使说商贾们所执的文书,皆是往北平附近官库汇兑,已经严重的干扰了辽东的战备和生产,孤王觉得很有道理。”

方孝孺从文稿上将目光移向自己的儿子方中宪,食指用力捏平文稿上的折痕,问道:

“还有吗?”

方中宪本想想让太子说,自己避而不谈,见父亲威严地逼视着自己,鼓起勇气站起来说:

“父亲,有很多事情是不能拿出来在桌面上说的,比如”这个”嗯

“什么这个那个。的!”方孝孺火了,指着儿子大声道:“既然是不能在桌面上说的事情,你还担心做什么,这些还值得怂恿太子操心吗?。

“孩儿知罪!”方中宪吓的离座躬身说。方孝孺推开书案上的茶杯,用力过猛,水泼了出来,方显迅走过去移开一些文稿。方孝孺终于找到了泄的对象,对太子他不敢假以颜色,但是对自己的儿子,还是可以呵斥的,就算是太子在一旁也无所谓,正好可以点醒太子。不要整日沉溺于不该担心的事情当中。

朱文本很明白老师为什么火,不过看着方中宪那狼狈的模样,心里颇为有些不忍,连忙挺身嗫嚅着想说什么,方孝孺站起向他一礼。道:“太子,老臣无状,请太子恕罪!”

朱文本摆摆手,示意没有什么,网想说话,又被方孝孺打断,听老师说道:“殿下。记得臣给殿下说过,无过既是功。只要殿下坚守本分,自可无事,不必烦恼。”

“但是谣言越传越烈,本宫觉得长此已久会对弟弟们不利,时间久了,也有伤兄弟和气,所以想提前预防,在没有酿成大祸之前将此事消融下去

“殿下仁德,乃万民之福方孝孺点点头,继续说道:“不过太子要周全亲情,就更不能做出丝毫反应,否则无论结果如何,皇上都会不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