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标点符号(2 / 2)

回明 一顾倾城 6062 字 2019-09-08

黄子澄倔强的奏道:“臣以为,无论做什么,武将往往好持宠而骄,殿下万万不可太过于倚重,若是有事不觉,臣奏请殿下召方孝孺进京,大儒就处民间,那就是朝廷的失职。”

朱允烦腾的一声站起,冷然道:“持宠而骄,原来太常寺卿黄大人还知道什么是持宠而骄啊。”

原来黄子澄虽然由于后世中的悲惨收场,很得到朱允坟的信任,但现在毕竟名誉上的皇帝还是洪武皇帝,所以升迁至太常寺卿,兼东宫侍读,太常寺卿虽然是正三品,却只是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官。要不是朱定坟信任,根本没有议政的权力。

黄子澄脸上一阵青一算红的,殿下说的这些话是极重,但他只有听着的份,过了片刻,刘三吾也站出来奏道:“殿下,黄大人虽然有些逾越

二二为也是实情。老臣也奏请殿下请方孝孺进姜还是老的辣,看着势头不对,赶快把话题转向方孝孺进京的事情上,朱允坟这才稍微平静了一下,却也没有回答。黄子澄的突然插话,扰乱了他原先的谋划”准备不遗余力地的建设军事院校的事情,看来说出来也会遭到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

文武不相两立,难道真的就不能调合吗?也许调合了对自己做皇帝没有什么好处,但就怕最后演变成纯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党争,他所知道的历史中,大明是压制住了武臣集团,但是却是转换成了宦官和文官集团之间的党争,更加可怕。

自己的路还很长啊,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自己又比当时的人多了几百年的历史知识,竟然没有可以借鉴的,朱允坟建设军事院校的信心一下子打了一个折扣。

军事院校要建,但是肯定会有阻力,要想没有阻力,那就要让文官集团有些事情做,同时进行,才能举头并进。

过了一会,傅友德等人奉召而入。朱允坡只是略微的问了问五军都督府的接管情况和人员调配问题,并说是想让一部分文官,特别是新晋的士子接受一段时间武职,或者是军事练,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

诸人听的莫名其妙,但是随后,朱允坟就让他们几个议着,限时半个月,给自己一个。折子,把结果报出来,就扬长而去。

他实在是不想听到两方的争论,说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想法,那就是在以后自己亲政后的要是行的一个军队建立政委的想法,那样可以提高军队的忠诚度,不过一切都要从长远出,就先让他们争论着吧。

除了东角门偏殿,网想回东宫,突然脑子一闪,好像想起了什么,捶捶自己的额头,用力的想了半天,还是不得要领,到底是什么呢?

隐隐约约觉得和徐辉祖有关,那日,徐达祭日,一般朱元璋都会参加,而今年由于皇帝抱恙。朱允坟作为皇储身份,为了表示对国之干城的敬仰,再加上徐氏兄弟马上就要被自己分别派往四川和陕西两地,估计半年之内是回不来。而自己又正在暗自谋取二人的职司,以便于自己控制京畿禁军,心里也想表示一下对老将军的歉意,于是就去了”。

徐达墓在钟山北麓太平门附近,面对钟山孝陵,取意也是让老将军继续守护皇室的意思。在那里神道长约四百步,拉马侍、石羊、石虎、文臣、武士在神道两侧林立,祭奠仪式由礼部派员主持,也是极为隆重,但是给朱允坟最深印象的,却是那十余米高的神道碑。

据说碑文乃是朱元障亲自撰写,大学士宋源所书,记录了徐达一生的活动及功绩。对了,在那碑文上出现了本来不属于大明的东西,碑文中竟匆有标点符号。虽然比之后世的标点符号显得单一简陋,但已经是很罕见了。

朱允烦回来后,专门请教了刘三吾和黄子澄等人,才知道那符号在大明叫做句读,只是在一些文学造诣较浅的人家使用,使文章容易被读懂,刘三吾等人虽然说得隐晦,但是朱允坟也能才出来,可能是碑文是由臣下代笔,怕皇帝看的不太明白,故加了句逗,使其容易读懂。后来将手稿交给工匠雕刻时,工匠不知。将句逗一并刻上了石碑。

朱允坟不然,其实朱元璋由于后天勤奋,虽然文学造诣比之大儒远远不如,但看一个碑文还是能明白的,也可以理解成,为了让前来瞻仰拜祭之人能够很容易看清楚徐达的一生功勋。

那和自己刚才的灵机一动有什么关联呢?

快步又回到东角门偏殿,果其不然,文武双方不知道在争论些什么,朱允坟也懒得去问,他可不想在调合双方上浪费时间,进来之后,众人看他满脸的迷惑,当下赶快住嘴,还没有等行礼请安,朱允坟说道:

“今天就到这里吧,先散了,孤王允许你们可以另约时间,不算私下聚会,刘爱卿暂时不要走,其余都散了吧。”

看到殿下这般模样,诸臣一时摸不着头脑,也不敢多问什么,都行礼退下了。

待到偏殿上人去,朱允坟就向老夫子请教关于徐达神道碑上的句读的由来,才知道原来在东汉年间,《说文解字》已把正式列为条目,两者配对,是早期的句读符号。然后又听刘三吾又逐次介绍了唐代写本和《金网经》刻本的也有类似的符号,朱允坟可以推断出可能是因为早期没有句读的原因,所以造成各种不同的经义、学派,然后,中华的标点符号就没有流通下来,只是在小范围的地方运用。

得知详细情况的朱允坟心中不由一阵狂喜,回到东宫观文阁后,足足欢喜了半天,无意中,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转移文人、各界视线的方法,那就是标点符号。

已经回到大明这么多年,对于各方面的情况也了解一些,大明的文人系统基本上都是继承宋时的遗产,也就是程朱理学,不过由于蒙元的摧残,所以程朱理学也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也不知道出于什么,老朱时于文人有种说不出的反感,在其的政治高压下,程朱理学恢复的比较缓慢,而有许多学说却是逐渐露出水面,有抬头之势,有种朦胧的百家齐放的感觉,不过都在暗中的积蓄学派的人才,注重修己教人、又崇尚不争门户、惟务践行的学风,所以从表面上才看不出来,但是如果自己给他们机会呢?

朱允坟想,原来可能是惧怕皇帝的政治高压,所以才这样,如果自己给这些文人机会,他们还会不会保持沉默呢?自古以来,文人相轻,相信大明也不例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