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洪武大典(1 / 2)

回明 一顾倾城 8304 字 2019-09-08

 赏若要好,意明很重要一,标点使用好,句顺意卜不点儿妙,此歌请记牢。引文特殊词,豆芽上下掀弓号。文中要注解,弯弯两半月括号”命令与欢呼,滴水下屋檐感叹号。”

观文阁内,朱允坟把自己默写的标点符号歌诀递给杨蝶,而后者接过之后就仔细看了起来。这是他在后世上小学时就会背的东西,现在虽然忘记了很多,但是相信在大明绝对没有人能找出其中的错误。

在杨蝶看的过程中。朱允妆反而陷入了犹豫,他已经不是网回明朝时那个莽撞冲动的初生牛犊了,洪武二十六年在苏州的惨败。除了六艺书院和那新式印刷机之外,其余基本上荡然无存。

那次莽撞与其说败给老朱,还不如说是败给了自己。把一些在后世还显得不成熟的东西加诸于一个皇权至上的时代,最可悲的是,自己还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失败是必然的,而现在他用的权力。却还不是属于自己的。而这次的想法,却可以说比之在苏州的动静,大的不是一点半点,之所以召杨蝶过来,就是征询一下其的意见,在想法没有成熟之前,还真的不敢让那些文人儒生们知道。

杨蝶看了一会,有些迷惘。虽然句读早已存在。但是结合于西方的标点符号运用,还是让她一时接受不了。

问道:“殿下,这是”?”

朱允坟知道现在给杨蝶讲解也没有用,以杨蝶的过目不忘,自己那点古文知识简直就不能拿出来卖弄,突然灵机一动。提起笔来,写了一行字递给杨蝶,道:“你看看孤王这写的是什么意忍”

“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杨蝶拿过稍微思索一下,就读了出来:“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

正在想殿下写这些重复的话做什么?那边朱允坟早又写好了几幅标注好分别递给杨蝶。

,“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

“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

“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

一直写了十余幅字,才停了下来,虽然朱允坟已经是强弩之末,但是忍经让杨蝶有些惊讶,自以为博通古今的她,没有想到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用句读断开再读出来,竟然会有这么多的意思。不由又重新审视了一下才才太孙交与自己的歌诀。

这些断句,只是用了两种歌诀上的符号。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正想着还有没有其它断法,就听到朱允坟说道:“孤王之批阅奏疏,观鉴古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虽然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鉴赏古文或许可以,然批阅奏疏却耽搁进度,往往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甚觉不便,所以才苦思这断句之法,欲推行全国,但不知是否可行,所以找你过来推敲一番

“其实属下乃女流之辈,见识浅薄,殿下不妨召黄大人、刘大人等博学之士商讨。他们或许会有真知灼见,可为殿下分忧,属下又能做些什么呢?”

杨蝶这么说着,声音却是低了下来,朱允烦却是不知道女儿家一天三变,刚才从知道不知道的断句过程中,突然想起了自己与皇太孙的尴尬身份。也不知道殿下知道不知道自己的心事,殿下也不知道知道不知道自己身为女儿家的处境。心情一下子暗淡起来,说话也少了几分力气。

朱允坟却没有感觉到。自顾沉浸在思路之中,继续说道:“孤王不是不找他们垂询,而是想着推广此法后,要不要请求皇祖父出诏书,广招天下大儒,对诸子百家之学进行重新注释点校,以达到文化之统一

杨蝶本来在那里低眉顺眼的边想着心事。便听着殿下的话意,开始还没有什么,听到中央部分身子不由一颤。猛然站了起来。道:“这个殿下。此事万万不可。”

“为什么?。朱允烦不由有些奇怪,看着杨蝶这么大的反应,疑惑的说道:“孤王倒是觉得,此事对于天下读书人,和大明教化是一件极为有利的事情。”

“孤王在阅览史书时。已经现有不同的注释点校。比如”朱允坟从书案上拿出一本《水经注》来,继续说道:“你看有这么一句,“秦穆公率师送公子重耳围令狐桑泉向衰皆降于秦师

,“你也博览群此事见于《竹书纪年》。在《国语晋语四》和《左传倍公二十四只》亦均有记述。《晋语四》云:“公子济河,召令狐、向衰、桑泉,皆降。令狐”前着一“召”字,不求甚解者便以为令狐、向衰、桑泉三者都属于人名。《水经注》改,“召。为,“围”有的点校者只将“令狐”理解为地名。而后二者仍认为是人名。所以标作“围令狐,桑泉、向衰皆降于秦师”。其实,《左传倍公二十四只》说得很清楚:“公子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向衰围入取。三字足以证明,被公子重耳占领的只能是地而不是人

还有“齐国夏伐晋”。事见《左传》,本指。齐大夫国夏讨伐晋国但有的点校者竟标作“齐国夏伐晋。”变成“齐国在夏天讨伐晋国”了

朱允坟又拿起来一本书,想继续说下去。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忧虑是正确的。不过这个时候。杨蝶已经从心半中摆脱出来,看着殿才陛百证明的模样不由心里笑了下,轻声打断朱允愤楼四,凶!

“殿下如果真的认为可行,就不会找属下推敲了,其实殿下也是心怀忐忑,不知道属下说得对不对?”

像是这样被打断话语,估计也只有杨蝶等有限的几个人能让皇太孙。感到毫不在意。看到自己的心事被看破,朱允坟竟然脸都没有红一下,转而问道:“那以你的意见如何呢?”

“属下还没有想好,但是可以先猜猜殿下的意思

杨蝶慢慢的喝了口茶,整理了一下思路道:“殿下此举,第一,是受到最近呼声渐高的削藩困扰。意图转移士人的注意力。就此而言,是一个绝好的注意。不但可以转移视钱。而且可以分化士人现在的凝聚力,让彼此呼声不能一致。不知道属下说得可对?”

看到皇太孙点头,杨蝶继续说道:“第二,殿下也许是受到宫中形势的困扰,所有情报皆归参谋处分析,这一点属下也可以看出,皇上最近喜怒无常,心绪不稳。而宫内诸王布下眼线,随时寻机,只要皇上在一时不察的情况下,写下一纸诏书,那诸王也就有了借口靖难天下。而上次殿下所说的郑和。”

“那郑和孤王也见过,的确是孤王一时不察,没有想到竟然会混迹到宫中朱允坟接口道。

“其实殿下身为储君,以后要执掌天下,哪能顾得了这么小事,属下已经派人详查过,那郑和连同那王景弘,本是周王引进至御马监的太监。平时根本进不了宫闱,上次调换大内太监、宫女,东宫人手不足,只能从十二监中寻觅一些面相老实的携带内厂沿线入宫,几百人的出入。要不是殿下提醒,万万是和燕王攀不上关系的。所以殿下也不必自责。”

“而殿下如此做,无非是想利用皇上的威望,召集天下名儒进京,然后以注释点校诸子百家学说为吸3,一可使民间无遗才,尽为皇家所用。二可削弱诸王的士人拥护力量,使其无幕僚可用,到时间就算是有所异动,只有匹夫之勇,也成就不了什么事情。”

一口气说了那么多,杨蝶停顿了一下,问道:“不知道属下猜的可对?”

朱允坟听候感叹着,杨杰幸亏生的女儿啊。要是杨蝶是个男儿身。估计自己又该日防夜防了,不由审视了杨蝶一眼,问道:“还有么?”

想了一会,杨蝶回答道:“属下倒是有一个想法。不知是否能进入殿下雅目

“茶税、盐税乃国家主要取财之源,目今陕西、四。私茶愈演愈烈,置朝廷王法于不顾,西番更是猖檄冥顽,内外勾结,通同舞弊,是可忍孰不可忍!你遣徐氏兄弟率领十三道监察御史、六部给事**同协查,此举甚合联意。

坤宁宫中正在榻上休息的朱元璋慢慢的坐了起来,推开正在为自己搓*揉双肩的李贤妃,示意他去倒杯茶,然后正对着孙儿慢慢的说道。

“而礼部员外郎黄宝文、淅江市政使参政吴诚、昆明守备金友培等公然以权谋私。恃权犯法。暗与茶商勾结,运送私茶出境,率取暴利,欺君抗旨。罪大恶极,孙儿杀的也是不错,“治大国如烹鲜”那李耳别的话说的不怎么样,就这句话,联听着颇为顺耳,要是不把那些隐藏在官场的疥癣之疾找出来去除掉,早晚会成为大明的心腹之患。”

“皇祖父教诲,孙儿受教了。”朱允坟诚惶诚恐俯应道。心里不自然的想到,明明是夸赞自己,为什么老朱总是显得那么有气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