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气数将尽(2 / 2)

蛮族战皇 末家大少 0 字 2022-02-21

而是看一个民族,它是否在研究技术与生存的合理化之道。

崇祯十四年,左懋第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

保定巡抚徐标被召入京时说:“臣自江推来数千里,见城陷处固荡然一空,即有完城,亦仅余四壁城隍,物力已尽,蹂躏无余,蓬蒿满路,鸡犬无音,未遇一耕者,成何世界!”

这就是末日世界的写照么?

千里无鸡鸣,良田无耕种

这时华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崇祯十四年七月,疫疾从河北地区传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

崇祯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导致十室九空。

崇祯十六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崇祯十七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江南在崇祯十三年遭大水,崇祯十四年有旱蝗并灾,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和流行大疫。

正是由于瘟疫,虫灾,旱灾和水患,这些本应该是属于一个国家重点建设中的治理项目。

但是因为历代朝局,争权夺势者众,脚踏实地为民做事的人无,所以才积重难返,在一个昏庸的朝代,一群贪官中,而到了爆发。

它们引起的突变,不会是一时之间的积累,而是一个时代的必然。

地方社会,事实处在了管理混乱,经济凋敝,民生凄苦,官僚众多,匪患迭起,社会矛盾尖锐的一个十分脆弱的状态。

盗匪与流民趁机并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

为剿流寇,朱由检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闯军的将领。

这其中除熊文灿外,其它明军剿匪军首领,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用人存疑,以至责无成效,最终导致,功亏一篑。

明军内部的不团结,相互间的一种掣肘,使得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

此时北方草原的皇太极,又不断领军骚扰入侵,明廷苦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三饷”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军队缺饷的情况普遍,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

事实朱由检的求治心切,在《春明梦余录》记述:“崇祯二年十一月,以司礼监太监沈良住提督九门及皇城门,以司礼监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

此时明朝一群庸人还中后金反间计,自毁长城,冤杀袁崇焕。

这也是平时不读书,关键时刻它要去喂猪的一群人做的事实。

随着局势的日益严峻,朱由检本身多疑,由此导致的滥杀也日趋严重。

这一时期,总督中被诛者七人,巡抚被戮者十一人。

朱由检亦知不能两面作战,私底下同意议和。但明朝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为与满人和谈为耻。

因此朱由检对于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他暗中同意杨嗣昌的议和主张,但一旁的卢象升立即告诉皇帝说:“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

朱由检只能辩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卢象升也成就了他自己,最后战死沙场。

明朝末年就在和战两难之间,走入灭亡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