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四章 死人香 六(1 / 2)

 高旭推开门,敲门的正是亲兵夏完淳,在他的身旁还有高旭的小舅子沈从文。自从在嘉定屠城中遇到高旭之后,夏完淳便决定弃文从军,凭着出色的文才成为高旭秘书型的幕僚亲兵。对于这个史上有名的少年英雄,高旭自然是刮目相待,什么是人才,在明末时期,夏完淳就是人才,在高旭的着力培养下,他就是有着无限潜力的人才。

与夏完淳不同的是,沈从文并不是弃文从军。作为沈廷扬的侄子,沈从文从他的伯父那里学到了诸多的治政方略,他之所以实习生的身份留在高旭身边,就是沈廷扬了为进一步了解高旭那些新颖古怪而又切实有效的施政纲领,比如在同盟军的占领区,建立同盟会别具一格的的行政体系。

经过吴淞大战的磨砺,夏完淳与沈从文俩人明显有了新的蜕变。夏完淳的英气越发内敛,而沈从文也不再像当初那样“娇生惯养”了,但他进入比屠场更甚三分的江阴城内时,还是忍不住一直在呕吐,甚至戴了两个口罩。

“督帅,阎大人醒了。”

夏完淳强忍着向室内张望的好奇心,向高旭道:“他要见你。”

高旭点点头,向江阴县衙的方向走去,夏完淳跟在他的身后,又道:“督帅,医务队的疫苗已经用完了,发放将士的口罩也远远不够用。”

高旭交待道:“立即派快船回庄,由邬总管安排,让种痘所预备疫苗。还有口罩以及消毒棉之类的防疫用品,也让邬总管向江南联合商会下订单,越多越好。”

夏完淳又递给高旭一份他刚刚亲笔起草好的安民告示,高旭粗略地看了一篇,称许地点点头,要说这夏完淳的文才倒真是没得说的,告示尽是慷慨激昂之言。江阴之战的忠烈很有必要昭告天下,以激起民众的反清热情。

尽管高旭对阎应元病情的好转并不抱多大希望,但是,当高旭再见到醒转来的阎应元时,高旭就知道,这个明末时期标竿性的英雄,无论是面对敌人,还是面对病魔,他从不放弃。

因为他的目光里仍然无形地燃烧着为生存而努力的星星之火,尽管这星星之火游离在熄灭的边缘。

在这个清军渡江南下,各地望风而降的年代里,正是这个男人,他没有史可法的名节,但与那些危时计拙的大人物们不同的是,他身体力行,领着忠义之邦的江阴人,创造了这个沉沦时代里最热血沸腾的奇迹。

“阎大哥,您觉得如何?”

高旭立在阎应元的病床前,为了表示敬意,取下了他的口罩,心情激动地问候着。

阎应元尽管身体虚弱之极,还是忍着强烈的痛楚,向高旭问起了城内的情况,比如城内幸存多少难民,清军的动向如何,还有高旭为什么不顾传染上痘疫的危险入城,高旭都一一如实作答的简报与因由。

接着高旭又向阎应元说起他这几个月来,如何发展同盟会,如何整训同盟军,如何从浦东发起光复松江府的序幕,先是如何击破田雄、孙得功两支绿营军,然后又在吴淞城下与尼堪的主力决战,最终取得了吴淞大捷的胜利。之后高旭命令铁一镇趁胜追击,光复太仓、昆山两地,兵锋直指苏州城的极为有利的战场态势。

听罢高旭的话,阎应元闭上眼,默默消化着这些信息。

高旭只是耐心地等待着阎应元对他这段日子努力结果的评价。

来到大明之后,高旭的每一个脚印都前进得艰险无比,他是这个时代唯一能够洞悉先机的穿越者。

但有时候,知道得越多,就意味着越孤独。

在高旭的身边,没有让他满意的幕僚人选,对于当下局势的掌控,高旭完全是凭着自己的直觉摸着石头过路。对于阎应元,高旭则是寄以极大的期望,因为从他守城无所不用其极的谋略当中,就可以看得出他“让人发指”的智勇双全。

趁着阎应元闭目养神的时候,高旭凭着医生专业的职业素质,仔细地检查着阎应元的身体状况。因为高旭学的是西医,中医虽然有所涉及,但相较这个时代的郎中而言,差的不仅是一点半点。以后阎应元身体的调养,都要靠那些称职的郎中来用药调剂。

当然,高旭的医学理论相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还是极具开创性,比如说知道天花痘疫的传染除了直接接触外,还有空气传染。而戴口罩是隔断空气传染最好的有效手段。甚至还有细菌学说之类的。

良久,阎应元缓缓地睁开眼,专注地望着高旭的脸,过了一会儿,才道:“当初在小石湾大捷之后的明伦堂庆功宴上,你第一次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时,我认为是听到了天下最好听的笑话。但是到目前为止,你不是在说笑话——因为没有人能比你做得更好了。”

高旭道:“阎大哥过奖了。如果不是江阴十万百姓十万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激励和支持,我根本做不到这些。所以,您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英雄?”阎应元微微摆摆手,自嘲道:“我们不是英雄。我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微末小吏,江阴城内同心死义的都只是草民而已。我记得你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话,我们都只是顽固不灵、不知变通的底层匹夫罢了。——在这个年头,那些真正识时务的‘俊杰’们,他们只要留个金钱鼠尾,就能安枕无忧,比如北京、南京里的那些高官显贵,贼来降贼,虏来投虏,活得消遥自在。”

高旭听罢,不由想起后世的史料所言:“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阎、陈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

阎应元又道:“无论如何,恢复华夏大业,任重而道远,我们现在不过是迈出了第一步罢了。”

高旭突然笑了笑,道:“阎大哥,如果有一天,我们领着大军光复了两京,你说那些‘俊杰’们会怎么做?”

阎应元目光满含深意地望了高旭一眼,道:“我虽然不赞同李闯入京时拷掠百官的举措,但不得不说,那样很痛快。要说起来,我在京仓做过小吏,见过各色各样的贪墨之事,这大明朝真称得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