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故土难守叹乌桓(2 / 2)

这一战之后,度辽将军范明友(霍光女婿因北击乌桓有功,封平陵(今山东省历城)侯,用乌桓的人头换来了荣誉与地位。

王莽执政后,强迫乌桓攻打匈奴,并将妇女作为人质,结果逼得乌桓投降了匈奴,人质也被王莽全杀了。

公元49年,在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降汉时,以辽西乌桓大人郝旦为首的各郡乌桓主动要求与东汉和好,还送了奴婢、牛马、弓箭、虎豹貂皮等礼物给光武帝,光武帝也不失时机地给乌桓人封了不少侯、王、君长,让他们跨过长城入居辽东、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雁门、太原、朔方十郡,即今辽河下游、河北、山西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部分乌桓人再次南迁。汉置乌桓校尉于上谷宁城(今河北省万全县),掌赏赐、质子、关市诸事。经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三世,汉与乌桓相安无事。当时,分散居住的乌桓已分裂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公元2世纪中期,汉朝与匈奴对抗,这些乌桓部落有的帮着汉朝打匈奴,有的帮着匈奴打汉朝。在帮着人家打仗的同时,他们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在众多的乌桓大人中,蹋顿可谓佼佼者了。

然而,史书中对蹋顿的记录并不多,只说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死后,他的侄子蹋顿继承了王位,蹋顿有勇有谋,统一了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即今天的大小凌河以及科尔沁草原一带,乌桓人将他比喻为当年匈奴的冒顿。他曾经出兵帮助袁绍灭了河北的公孙瓒。袁绍为了酬答和拉拢乌桓,还将女儿嫁给了蹋顿。

官渡之战袁绍兵败,他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熙带着冀、幽二州军民十余万户投奔了蹋顿,给曹魏的后方形成了威胁。公元207年,曹操决定长途奔袭乌桓。开始确定的进军路线是出滨海道,过碣石,进攻乌桓的老巢柳城(今朝阳袁台子)。没曾想天公不做美,下起了绵绵大雨,路上水浅的地方不能通车马,水深的地方又不能载舟,大军难以前进,曹操没辙了。这时候,当地人田畴给曹操出了个主意:出兵“卢龙塞”,即今河北喜峰口一带。谋士郭嘉建议曹操抛弃辎重,率领轻装部队千里奔袭,曹操同意了他的主张。于是,命田畴为向导,率大军转向卢龙道。临走前,曹操又命人在滨海道旁立了个牌子,上书:“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表面是通令全军的路标,其实是为了麻痹乌桓。

据史书记载,乌桓人看到曹操立的牌子,以为曹操大军已经远去了,秋冬时节方能再来,便没做任何的战前准备。从这一点看,蹋顿绝不是高明的领导,人家大军已经压境,即使秋冬再来,也不过几个月的事,你怎么能不作准备呢?等到曹操兵出卢龙塞一路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来到距离柳城不足二百里的白狼山(今建昌县大黑山,一说是喀左县大阳山)时,蹋顿才得到了消息,急忙集结了“数万骑”向西迎敌。

其实,这一仗在没开战以前胜负就已经明朗了。蹋顿的“数万骑”军队中,恐怕乌桓人很少,应该多为二袁带去的残兵败将吧,因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蹋顿根本集中不了“数万骑”乌桓人。

两军在白狼山遭遇了。

蹋顿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一面继续集结兵士一面排兵柳城等待曹军的到来,当时曹军经过长途跋涉,兵士的体力消耗很大,正可以以逸待劳与曹军决战,干吗要提兵西进呢?史书上记载的蹋顿的智谋哪里去了?

曹军到达白狼山的轻装部队兵力不足万人,面对潮水般涌来的乌桓大军,先就慌了阵脚。其实,能否打赢这一仗,曹操也没多大把握,毕竟兵力对比悬殊。有一点曹操非常清楚:如果战败将会全军覆没,因为他们没有退路可走。

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曹操慢慢登上白狼山,这仗怎么个打法,他的心里并没有底。大将张辽可不怕,他力劝曹操乘乌桓立足未稳赶快出战,曹操看他气吞山河,勇猛无畏,便将自己的大旗交给了他,命他为先锋率兵出击。张辽拍马下山,直冲敌阵,徐晃、张郃、韩浩、史涣、鲜于辅、阎柔、曹纯奋勇争先,数万骑兵的大混战在白狼山下展开了。混战中,蹋顿丢了脑袋。看来他的勇猛也很一般。乌桓群龙无首,被杀得七零八落,彻底崩溃了。

白狼山之战连曹操自己也说:赢得困难,赢得侥幸!这一仗,曹操捞到了大便宜,不但稳定了后方,还收编了二十余万人,从中挑选出精壮者组成了一支骑兵部队,这支部队便是在以后的战争中威震中原的“乌桓铁骑”,是曹操手中的一把利剑。同样的部队,到了曹操手里便成了英勇无敌的拳头部队,可见蹋顿的带兵能力也很一般。完全可以说,曹操得到的大便宜是无能的蹋顿送给他的。

公元207年9月,即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从柳城胜利班师了。此时滨海道的水已退去,大军行至碣石,曹操跃马上山,遥望茫茫渤海,浮想联翩,心潮起伏,诗兴大发,写下了千古名篇《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