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救还是不救?(求银票)(2 / 2)

崇祯惊道:“甚么!皇太极不是还在鸭绿江边督造战船么?怎么这么快便占领了郭山城?”</p>

李淏抬起头答道:“那只是皇太极的疑兵之计,他一边命人做出打造战船的态势,一边则亲自率军乘小舟抢渡鸭绿江。”说到这里,又从怀中取出了一封书信,双手高举过顶道:“这是父王命李淏转交给陛下的书信,还请陛下过目。”</p>

见皇帝对自己颔首示意,曹化淳连忙上前接过书信,呈送到了崇祯面前的御案上。</p>

崇祯俯首看时,只见朝鲜国王李倧在信中写道:天朝皇帝陛下亲启,壬辰之役,微天朝则不能复国,至今君臣上下,相保而不为鱼者,其谁之力也?今虽不幸而大祸迫至,犹当有陨而无二也。不然,将何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乎?敝国有难,唯望父母邦之来救矣。朝鲜国王李倧顿首百拜。</p>

看完信后,崇祯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感叹道:“宁愿亡国也不愿背离华夏,朝鲜国王真是忠心可嘉。”说完抬头望向了李淏,说道:“爱卿只管放心,朕决然不会对朝鲜置之不理。”</p>

李淏大喜,连忙叩谢道:“陛下圣明,李淏代父王及朝鲜臣民,拜谢大明天子隆恩!”</p>

崇祯点了点头,说道:“不必多礼,爱卿奔波多日,想来已劳顿不堪,你这便先回驿馆安歇,朕还要会同众臣商议出兵之事。”</p>

李淏道:“微臣遵旨,微臣对朝鲜的山川地貌、关山险隘都颇为了解,陛下若有甚么疑虑,尽可遣人前来问询。”</p>

崇祯颔首道:“甚好。”</p>

李淏又对皇帝恭恭敬敬地拜了数拜,方才缓缓倒退了出去。</p>

待李淏出了太和殿,崇祯从龙椅上站了起来,朗声问道:“诸位爱卿不妨议一议,我大明该如何趁此良机,夺回失地。”</p>

孙承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颤颤巍巍的拱手问道:“陛下方才不是已经答应了李淏,要出兵救援朝鲜么?”</p>

崇祯微微一笑,说道:“朕只是告诉他,绝不会对朝鲜置之不理,又何曾说过要出兵救援?”望着满脸错愕之情的孙承宗,崇祯甚是得意地说道:“皇太极尽管妄自尊大,改后金为甚么大清,然而他手里的兵将却是有限,孙爱卿掌着兵部,朕且问你,满洲统共能有多少人马?”</p>

孙承宗只得答道:“回禀陛下,经过杏山海岸、笔架山两次严重的损兵折将后,大清就算全民皆兵,除去老幼妇孺,想来也应该不会超过十五、六万兵士。”</p>

崇祯颔首笑道:“这便是了,此次征伐朝鲜,是皇太极称帝后首次御驾亲征,因此只能胜不能败,所以他便将满洲的大部分精锐都带过了鸭绿江,可如此一来,留守在后方的兵力便只剩下不到五万,这不正是上天赐予我大明收复故土的良机么?”</p>

礼部尚书李标急道:“陛下,朝鲜如今已是危在旦夕,大明若连如此恭顺的藩属国都不救,那么将会人心尽失啊。”心急如焚的李尚书生怕自己一个人势单力孤,又用手肘轻轻碰了碰身旁的好友,刚刚接替告老还乡的霍维华升任户部尚书的来宗道。</p>

来宗道会意,也出班奏道:“李尚书所言极是,微臣附议。”</p>

崇祯无奈地摇了摇头,叹道:“两位爱卿好生糊涂,怎地就不能体会朕的良苦用心呢?”随即便意兴索然地坐回到了龙椅上。</p>

已然洞悉皇帝心意的吏部尚书温体仁,出班奏道:“陛下这条围魏救赵之计,既趁着大清后方空虚重夺失地,又借此逼迫皇太极撤军,解了朝鲜的危局,当真是高明至极,微臣敬佩不已。”</p>

</p>

果然,崇祯皇帝闻言后,面色立时便缓和了许多,随即又赞许的点了点头。</p>

工部尚书周延儒也认为,此时不该进军满洲,而应当火速援救朝鲜,本来还在犹豫要不要和李标等人一齐劝谏,此时见温体仁抢先得了圣心,连忙也不甘落后的躬身道:“正是如此,只要我大明的统兵将领能够用兵得当,速战速决,那么即便皇太极得到消息后立即率军回援,至多也就是能守住沈阳、辽阳等地,至于位处两国边疆之地的盖州,那是无论如何也保不住了。”</p>

周延儒这番话说得很有水平:他先是点出用兵得当这个前提来撇清责任,那么日后如果征战失败,也是统帅的失职,而非周阁老的计策错误;随后他又故意提到盖州,以此来表明自己和皇帝一样,日夜都想夺回在崇祯朝丢失的这座大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