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沟的变迁(1 / 1)

武侠.历史 喵喵2001 1781 字 2019-11-15

 很小的时候,住在南京城南,经常跟大人到水西门外去玩。那时候那里还有些荒凉,有芦苇,有池塘,还有几条叫不上名字的小河。

小河不过几米宽,大一点的孩子常吹嘘可以一跃而过,河水清清,不时能看见鱼儿游过,是我们小孩子用簸箕推龙虾的好地方。两边的土岸也有说不出的神秘,老人们总说下面有水蛇,而我们只能在雨后用小树枝拨到一条条扭动的蚯蚓。周围的居民沿着土坡到河边洗衣、洗菜,夏天时则纷纷跳下河里游泳,享受着清流带给他们的方便和愉快,父亲更告诉我,当年母亲怀我,家里穷,没营养,正是这小河沟里的河蚌、茨姑,化作滋养我的乳汁;稍大一点,搬到城里的西流湾边,这条据说是南京城唯一向西流去的小河水碧岸平,绿柳夹绕,不时有鹅鸭悠然游过,每逢开春,都有渔业工人前来“拉网”,一网捞去,总有几百条大小鱼儿在网中跳动。

时过境迁,年前重返南京,城南已是沧海桑田,原先熟悉的河沟大多消失,据说改了暗沟,甚至被填平盖了商品房,仅剩的一条流淌着墨黑的浊水,臭气熏天,两岸堆满了五花八门的生活垃圾和建筑残渣,让人无法也不想靠近;西流湾沾了市少年宫的光好歹保留下来,却已变成水泥池子里的一潭死水,再也觅不到鸭儿鱼儿的踪迹。事实上不仅是这几条,中国城乡许多昔日清澈的小河沟,都遭到同样的命运。

这不由让我想到现今移居的大温哥华地区。南部列治文市的斯蒂文森地区是紧邻沿海滩涂的居民区,数条不知名的河沟纵横流经这里。它们宽的不到10米,窄的只有两三米,水清流缓,两岸丛草丰茂,儿童在这里嬉水,各种野生水鸟在这里悠闲,不论流经居民区还是绿地,岸边、水面上,都见不到那些国内水沟司空见惯的排污口和各种垃圾。有时野鸭们还会派着队远离河沟,甚至一直走到街心广场,人们不但不会骚扰它们,往来车辆还会主动减速让路。

北温哥华多山,山间小溪密布,瀑布、深潭,随处可见,每年夏天都吸引大量当地人光顾,或全家在河畔卵石滩上野营,或攀到高出深潭数米的巨石上跳水,有时一条几米宽的山涧边,竟聚集了几百游人,但夕阳西下,人群散去,所有杂物都会被自动带走,给山涧留下清洁的环境。

其实大温地区并非所有小河沟都那么清澈,著名的本拿比湖就是充满污泥,还散发些许鱼腥味的城中湿地。然而这片“臭水”的存在同样别具匠心:本拿比湖湿地不但完整保留着候鸟和水生动植物的完整生态链,更是“城市的肺”,是维系城市正常新陈代谢不可或缺的一环,大温地区的小河沟几乎都是土岸,而没有国内常见的、驳砌整齐的石头或水泥河岸,也同样出于保护水域和土壤间相互渗透、自然平衡的环保需要。

其实这里以前同样因忽视环保,品尝过苦涩的滋味:为牟取暴利,斯蒂文森一带曾兴建许多罐头厂,人们在大河小汊里狂捞滥捕;为图方便,修路工人将建筑废料倾倒入山中溪流,结果堵塞了许多鱼类洄游的途径,造成当地最著名的三文鱼数量锐减……痛定思痛,如今当地政府制定了严格法规,保护小河沟的自然环境,不但排污、倾倒垃圾将受到严厉惩罚,垂钓、捕捞也有严格限制,甚至规定钓得的母鱼必须放生。

当然,比法规更有效的是人们的自觉,不打扰一流清水,早已习惯成自然,在斯蒂文森小河汊流经的许多地方,人们建起了完全免费开放的自然公园,河汊边随处可见的、供认修葺的木头长椅,几乎都是人们无偿捐助的“纪念椅”,从纪念新店开张到缅怀老人去世,不一而足。

大温的小河汊至今旧貌宛然,在它们身上,大温人错过也悔过,他们庆幸后悔得并不太迟。那么我的家乡呢?当家乡的父老梦见昔日清流时,他们作何感想?

也许现在悔已经有些迟,但总比永不言悔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