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温室与冰窖(1 / 2)

惊雷逐鹿 金龙鱼 5650 字 2019-09-06

 暖阁内厅中细羊毛团花密织的厚软毡子铺地,熏香满厅。[[看了又看小说网^看了又看小说网]]去看书

美人两行,红裙扬动,广袖轻舒,歌舞正柔靡。

明亮的灯光映照在舞者们汗浸两颊的粉颈嫣颊,一个个粉滑脂腻。

牙板轻敲,笙管低奏,丝竹弦管,雅音齐奏,舞者们折枝轻舞互穿花,一时只见裙裾飞。

薄衫飘处,春光更胜春朝日。

小筵桌前,歌舞方浓。

摆满了一桌的新鲜瓜果,可以随时取用品尝,不少都是隆冬季节所无,伯颜察儿在黄羊河农庄停留这么些时日,天天如是,新鲜瓜果菜蔬从无断绝,在这冬季寒冷干燥而又漫长的北方,能够持续不断地供应新鲜瓜果蔬菜,宛如春夏,的确很不容易。

伯颜察儿来华侨居多年,又精熟汉籍,知道民间菜农有使用风障、阳畦、暖窖、温床以及温室等栽培方法,使得人们在冬季也能如春夏时节般吃上一些新鲜瓜果蔬菜,而不是只能每天吃窖藏的萝卜、白菜,只是这由阳畦、温室栽培供应的瓜果蔬菜,在品种和数量上都极其有限,而黄羊河农庄这里供应的瓜果品种之丰富,大是超出伯颜察儿以往所见,以致他心中存疑,只是不好遽然探问罢了。

***

中原之地,很早就有人在寒冷冬季栽培其它季节才能享用的花果蔬菜,最早是利用天然地热温泉,比如秦始皇在位时,冬季曾在骊山阬谷中种植瓜果,并且获得了收成。到了唐代,唐朝内宫园圃有“温汤监”,使用温泉灌溉,使得在冬季也能品尝到“先时而熟”的新鲜瓜果蔬菜,唐人王建就有诗曰:“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

至于温室,在《汉书》中就已经记载,在汉元帝时,“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即当时的宫廷在冬季用温室培育葱韭菜蔬的实况,不过这些都是宫廷独享之物,一般平民无缘问津。

以温室栽培蔬菜,在唐宋以后的农书史籍上还记载有“种植瓜蔬,于炕洞内烘养新菜,以备春盘荐生之用。去看书立春日进生(一作鲜)萝葡,名曰咬春。”这样培育出来的蔬菜瓜果,又称为“洞子货”,除了有萝卜之外,还有黄瓜、韭黄之类。

但温室在秦汉以后,主要运用于花卉、水果的反季节栽培。至宋代时人们已能通过促成栽培,使牡丹在冬季开花,苏东坡就有一首“和述古冬日牡丹”的诗。

史籍上记载的“又于暖室烘出芍药、牡丹诸花。每岁元夕时安放。”说的就是利用温室加温的手段来促进花卉提前绽放。

因为成本和观念上的问题,温室与一般平民的日常饮食起居关系不大,即便用温室栽培蔬菜瓜果也多不用于饮食,仅用于祭祀。

唐宋以后,北方的菜农,在冬天作阳畦,利用马粪等发热,壅培旧韭菜根,使其暖而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可以在早春时节售卖取食,比之温室要经济许多,另外则利用较高温度孵育豆芽菜以及葱、蒜、芹菜的秧苗在冬月上市售卖。

又有一种与暖窖不同,而类似阳畦的贮藏方法,就是在秋末初冬,于日晒向阳处,挖一个四五尺深的坑,把各种蔬菜一种一种的分别放在坑里,一行菜,一行土,到离坑一尺左右时就停止,上边再厚厚的盖上秸秆,这样也可以过冬,要用就去取,和夏天的菜一样新鲜,可以贮藏保存像芹菜、油菜、莴苣一类的蔬菜。

这以阳畦之法栽培的蔬菜和贮藏的蔬菜则是可以用于日常饮食的,与平民大众日常密切相关,不比温室栽培的花果蔬菜只供观赏、祭祀之用。

***

伯颜察儿看看歌舞暂歇,终于忍不住问雷瑾,道:“三少,现在已入隆冬,庄里仍然瓜果不绝,这些都是庄里温室栽培出来的吗?”

雷瑾呵呵笑了起来:“怎么会想起问这个?是啊,咱们农庄里是建有温室,不过主要是培育观赏用的花木盆景,一般比较少用温室培育果蔬。至于我们现在吃的鲜果,只有一部分是温室培育的,大部分是秋后采摘以冰窖冷藏的鲜果,温室培育的果蔬愿意吃它的人不是很多。去看书”

“就是堂花术吧?”

伯颜察儿记得这堂花术,又称唐花术(唐又通煻,与加温有关),唐(煻)即为灰中之火,正好适合于慢慢加温。至于称为堂花术,则与屋子有关。最初的堂就是一个用纸做成的房舍,里面开沟,往沟中倒上热水,以增加室内的温度,还施以牛溲、马尿以及硫磺等,以增加土壤肥力,同时也提高室温,这样可以促使堂中栽培的花卉提前开放。这种堂花术曾经被视为一种“足以侔造化,通仙灵”的奇迹。

“对。就是堂花术!”雷瑾颔首,回答道,“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传说在某一年的寒冬,唐代则天女皇要在第二天游上苑,上苑众花媚主,纷纷在第二天开放,唯独牡丹有傲骨,不屑为之。女皇一怒之下,下令火烧牡丹根茎以示惩戒,结果牡丹根茎烧焦了也不开,于是,牡丹就被贬黜到洛阳。我想,如果真的在寒冬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那应该是堂花术的作用,而不是有什么百花之神。况且女皇一生极爱洛阳,牡丹落户洛阳又何贬黜之有呢?想来都是牵强附会之说!”

“为什么温室培育的果蔬,大家不愿意吃?”

毕竟是异国之人,虽然伯颜察儿通读汉籍,但是在某些问题上还是无法理解中华民众的习俗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