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的暗示外加明言,终于让姐夫放下了担忧,孙延寿这才省下心思欣赏这广西难得一见的大城!宣化城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有建城前的百越文化、建城后的汉越文化,两者经过千百年来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
竹林木屋、石砌楼房夹杂着三两座木亭高阁,这宣化城的建筑风格虽然不一而足,可此时此刻,落在孙延寿眼睛竟然和谐无比,兴许是这位少将军在大山沟里闷坏了,难得遇到一个像样的城市。其实若是认真比较,宣化城比起桂林城是大有不足,就连梧州城它都望尘莫及。
明末清初的时候,广东、广西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岭南之地,对于那些即将赴任的官员来说是苦差,甚至说是贬谪更为妥当,当然其中也不排除少数明升暗降的例子,总而言之,这两广之地,除了本地人,是很少有人愿意来赴任的。
这种现象在高级官员之中最为常见(明末),想想也是,好不容易熬资历熬了几十年,即将卸任的时候谁愿意远涉万里,去那鸟不拉屎的岭南地?只怕客死他乡的机会远比功成名退的概率要大的多。
有了这种念头,不愿受苦受罪的三、四品官员,自然是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做官做到这一步,在朝中多少有些门路、靠山,因而长此以往,两广之地竟然有三、四成的官员差额,在吏部他们已经属于外方官员,可那些大爷们还躲在京城不肯挪窝。
到了崇祯皇帝时期,许是考虑到官员饷银的问题,这位一向不甚大方的皇帝便朱笔一划,砍掉了那些繁缀的部门。
就拿广西来说,由于它隶属两广,又是总督驻地所在,而三司之一的都指挥使的职权与总督的职权有些重复,因而便被取消掉了。
到了清顺治元年(1644年),虏酋顺治在广州设立广东总督,兼辖广西。
顺治十三年的时候,总督府迁回梧州(广西之地,明末便在此处设立总督府)。而到了1663年,康熙又把广东广西分开,各设总督,广东总督移驻廉州,广西总督驻梧州。
这所谓的谕旨刚下不过一年,颇有朝令夕改“明君”之风的康熙又下诏撤掉了广西总督,广西政务恢复广东总督管辖,总督驻地广东肇庆。
但由于三藩势力的存在,清朝的地方官员要么被各方势力长久的侵蚀拉拢,要么就因孤立无援,无法行使特权。
总的来说,清初期,承袭未入关前的旧规,以满洲特有的旗制为其本部骨干,基本上按明代制度统治汉人。因而在两广地方,除了极少数职位名称有所变动,大多数的官职依然照旧。
1674年,吴三桂反,孙延龄反,耿精忠反,南国之地唯有老迈的尚可喜拖着病躯,独自与群雄周旋,这样一来,设在广东的两广总督自然有名无实了(其实受三藩的影响他的职权范围本来就小),而广西之地,向来是孙家的势力范围。
此番孙家的少将军莅临南宁,莫不是要有一番大动作?
----明朝三司------
明朝地方官员分为三司,分别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布政使管“民政”,按察使管“刑名”,都指挥使则管“一省军务”。三司分别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省法院院长、省军区司令。<div>